本文旨在解读毛选第二卷中第五篇著作——《陕甘宁边区政府、第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布告》的历史背景。
本文于1938年5月15日见诸报端,篇幅虽简,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本文旨在向边区的反革命势力发出警示:若不自我约束,若持续破坏边区社会稳定,必将面临严厉的惩处。
文章结尾,教员语气严厉。
“若有歹徒企图暗中作乱,本府必将依法严惩,绝不姑息。特此预先告知,敬请留意。敬请周知。
“勿谓不预言”分量重。
想必那些热衷于关注国际政治的朋友们,对此定有所耳闻。在我们这里,通常遵循这样的原则:言辞越多,事情往往越被淡化;反之,言语寡淡,事情的重要性则愈发凸显。
在国际外交的措辞框架内,“坚决谴责”与“严肃抗议”等词汇,均被用来表达坚决的反对立场。
“勿谓言之不预”一经提出,便昭示着我们已整装待发,蓄势待发,颇具最后通牒的紧迫感。
1949年2月,《人民日报》的头条位置刊发了毛泽东同志亲笔所书的公函,其中严正警告傅作义等人士,若继续未能作出顺应时代潮流的正确抉择,“自城池陷落之时起...犯下罪行者必遭严惩,决不宽容,此言已事先告知,切勿轻信无备。”
随后,北平顺利实现了和平解放,并未影响开国大典的如期举行。
1962年,阿三亦领受了一张“红牌”,然而他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险些在印度的首都新德里引发一场激烈的保卫战。
1978年,越南遭遇了意料之中的“红牌”警告。
此后,该地演变为实战演练的基地,全国各大军区依次前往进行军事训练。
此言非虚,那句蕴含强大震慑力的话语,最初在我们外交领域的特殊场合中运用,似乎便源自于教员所著的这篇作品。
未找到更早记录。
当时教员是在何种情境下,才发表了这样一句充满警示意味的话语呢?
说来也不复杂。
自国共第二次合作启动之际,延安方面便向南京方面作出承诺,同意暂时中止共产主义宣传及土地革命行动。
自暂停实施土地革命等政策以来,边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昔日的地主阶层,误以为时来运转,遂重拾旧态,再度纠集起来,滋事生非。
他们强烈要求收回被非法没收的田地,并恢复先前已被废止的租约及欠款,促使农民偿还债务,恢复往日的社会秩序。
此外,边区与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各地人士纷纷以不同途径涌入边区,其中不乏投身抗日的青年,亦包含各色特务与汉奸。
王实味的案件,作为党史上的105号案例,是延安整风运动中的首个重大事件。那么,王实味究竟提出了哪些观点和言论?
潜入延安的间谍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真正的特务,另一类则是隐蔽的奸细。
“特工,特指那些加入专业特务机构,并接受系统特工训练,肩负特定使命的情报人员。”此类人员,如中统与军统的成员,便是典型代表。
“奸细与汉奸,乃是为日伪势力暗中勾结、渗透我根据地内部的民族败类。”
这伙人步入此处,便迅速展现出有组织、有预谋的行动态势。
行事手法可分为两大类,其一为公开活动,此类活动多以民众身份示人,旨在颠覆延安的社会结构,如地主引发的骚乱便属此类。
更有甚者,纠集成匪,肆无忌惮地破坏延安的生产秩序,使得民众人心惶惶。
另一类则是潜入内部,秘密进行破坏,以期瓦解延安的组织架构。
此等汉奸特务潜入延安之后,便更改姓名,伪装出一副极为热心的模样,旨在骗取上级的信赖,进而谋取要职。
或投身地方团体,假扮为热衷抗日的青年,趁机潜入我军内部。
或将窃得的情报出卖予敌人,充当进攻的向导,甚至行刺高级干部。
诸如那位声名显赫的双面间谍——被誉为“蓝色007”的国民党第二代谍王沈之岳。
沈之岳就是在国共第二次合作后,潜伏到延安的军统特务,核心任务就是刺杀教员等高级干部。
1938年四月,沈之岳更名沈辉,随同一位对延安抱有同情的教授访问团抵达了延安。
他自称为萧致平教授的私人助理,假借参与革命之由,便在延安定居下来。
此后,沈之岳成功跻身抗日军政大学,据其回忆,他在延安备受信赖,一度险些成为某位教员的秘书。然而,不久后,他被调离原机关岗位,转而前往新四军第三支队,协助张云逸开展工作。
“诸多史学家推测,在皖南事变期间,沈之岳可能将有关新四军动向的情报泄露给了戴笠。”
沈之岳固然身为战略特务,然而他的特务活动并非孤立现象。
依据统计数据显示,潜入边区的职业特务与汉奸,以及随后的新增特务成员,总计已逾700名。
在这种形势下,若教员仍不加强对内部状况的严格管控,延安的组织架构将难免被潜入的特务与奸细破坏得漏洞百出。
显而易见,延安地区对于反特锄奸的需求极为迫切,正是这一需求促使康生在此领域表现出了极高的活跃度。
教员重视锄奸。
自全面抗战拉开序幕,教员便在一系列文章、演说、电报及指令中,反复强调汉奸问题的严重性。
1937年7月,于《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与前途》一文中,我党导师明确指出,必须“接管日本侵略者及汉奸的非法财产”,并坚决清除军队与政府机构内的汉奸势力。
同年八月发布的《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一文中,教员再度重申,必须制定一套针对汉奸的严厉惩治政策。
在《与英国记者贝特兰的对话》一文中,教员深入剖析了抗日战争初期所面临的形势与汲取的教训,指出汉奸问题已变得尤为严峻。这些汉奸在战区中助纣为虐,为敌效力;而在后方,他们则恣意妄为,制造混乱。
1938年五月,在《论持久战》一文中,导师将汉奸视为当时最为严重的威胁。“这将是中国面临极其痛苦的时期,经济困境与汉奸的干扰将成为两大严峻挑战。”
在全国层面,持久战的核心要义在于坚持抗战至终,若汉奸问题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将严重威胁该战略的顺利执行。
就抗日力量的稳固而言,教员深信延安是维系抗日势力的最坚实堡垒,国民党亦然,相对而言亦属可靠之选。“国民党之所以不愿屈服,乃是因为其背后有英美势力的支持。英美并未要求其投降,因此国民党亦无投降之意图。”
在教员的眼中,确保延安的社会稳定,成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一环。
倘若延安遭受敌特的破坏,必将对我国的抗日力量造成严重损害,此等情况绝不容许发生。
正是基于这一考量和判断,教员在文章发表半年之后,便下令组建了一个级别极高的社会部,该部门专门负责反特和铲奸行动。
“当前,日寇、汉奸以及顽固势力正不择手段地派遣间谍,意图潜入我方内部,暗中策动破坏活动。为确保党的组织稳固,中央作出决定,在党的高级领导层中设立社会部。”
负责社会事务管理。“我们需有针对性地与敌特、汉奸展开斗争,坚决阻止其渗透进党的肌体,以确保党的政治使命得以顺利实施,并维护党的组织稳固。”
在抗日战争的年代,社会部作为延安秘密战线的核心领导机构,地位举足轻重,其权力广泛,部长一职由康生担任,副部长则是李克农。
康生非同小可。
昔日,康生接管情报领域,此一转变与顾顺章的叛变密切相关。
机会随人事变。
顾顺章当时声望显赫,实为周恩来之副,位居特科第二把交椅。而那位当时颇负盛名的陈赓,则是顾顺章的得力助手。
顾顺章被捕后,旋即变节,将所知悉的一切尽数招供,致使上海的秘密机构险些遭受覆灭之灾。
迫于无奈,特科不得不进行改组,摒弃顾顺章所熟知的一切工作模式。顾顺章一人之叛变,导致整个工作格局必须随之调整,这充分说明他在当时所担任的职位举足轻重。
经过重组,周恩来、陈云、康生、潘汉年以及邝惠安同志纷纷投入了新的工作。
随后的日子里,向忠发竟再度变节,披露了周恩来众多机密信息。面对这样的困境,周恩来不得不撤离上海,转赴苏区。在此期间,特科的工作便落在了陈云的肩上。
陈云回忆讲:自1931年顾顺章投敌变节以来,我担任了特科主任的职务。康生被誉为“老板”,潘汉年则昵称为“小开”,而我则被亲切地称作“先生”。1932年,我投身于工会事业的征程,而康生接替了我的职位。然而,康生不久后离任,随后潘汉年接手了这一重任。
(周被称作伍豪,邝惠安本名龚昌荣,担任红队要职,后不幸因叛徒告密而被捕,最终英勇献身。)
康生接手特科之位,源于他与李立三的分道扬镳,随后毅然决然地选择紧随六届四中全会之后,声名鹊起、一时无两的王明。
此后,他离沪之举,亦源于王明之邀,命其前往苏联担任其助手。
值得关注的是,在苏联时期,康生踊跃投身于苏联内部的各项活动,因而自然而然地被苏联方面视为积极分子,并接受其培养。他成为了我党中寥寥无几(甚至有说法称是唯一)接受过“克格勃”全方位训练的专业人才。
1937年12月,康生与王明、陈云等同志取道新疆,重返延安。
回国后,康生与王明再次不和。
1938年晚秋,六届六中全会召开。自此,康生在会议结束后,逐渐赢得了教员的充分信任,并开始协助教员负责反特和锄奸事宜。
康生与陈云间似有奇异联系。
昔日在上海,康生担任区委书记,位居陈云之上;及至特科重组,陈云转而成为康生的上级;而迁至莫斯科后,康生再度超越陈云,成为主导。
重返延安后,陈云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一职,起初便压制住了康生的势头。
自社会部成立以来,其在若干权责方面与组织部存在重叠,诸如审查干部、社交联络等事务。
随着时间的推移,康生的声望日益高涨,他逐渐接手了组织部中至关重要的审干任务。
这两位人物在晋升为业界翘楚之后,无论是在工作态度还是在对待某些事务的见解上,均展现出了显著的差异。
最为显著的便是审查干部的问题,康生与陈云在处理事务的方法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康生接任隐蔽战线领导职务后,其言辞之激烈,可谓极尽夸张之能事。在西北局高干会议上,康生发言道:
“敌特分子已大规模潜入延安及边区腹地,隐匿于各个机关与学府之中,尤其是在经济与文化领域,敌情尤为严峻。由此,过去一年间,破坏与阴谋行为接连不断,令人防不胜防。”
随后,康生发起了一场针对失足者的紧急救援行动,仅半个月时间便拘捕了1500名疑犯。
反特锄奸固然是延安的迫切需求,亦系抗战期间不可或缺的职责。然而,康生一旦掌握大权,便将这场运动扩大至极,波及人数之众,实属过犹不及。
反特锄奸历来难。
松紧适中才安全。
尺寸难以掌握。
延安整风运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然而,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在这一阶段,我们的工作出现了过度扩张的错误。对此,我们无需回避。
对关键历史,任何掩饰的后果无不导致真相的扭曲。
当错误发生时,责任归属的问题随之而来,将所有的错误归咎于执行者,这一做法可谓是司空见惯。
1945年,教员公开讲话表示:
“党校在过往工作中确实存在失误,责任在我。作为党校校长,我对此负有直接责任。”
延安所犯的错误,责任在我,因我担任了指挥决策之职。
若他处出现差错,责任归属何人?显然是我之过,既是我下达了指令。
嗣后于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领袖亦曾进行自我检讨,坦言:审干错判多,实不可取。
世界上无人不犯错。
教员非天生知者。
亦可言,教员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关键在于其长期坚定不移的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这是教员精进之器。
1941年8月2日,导师在致萧军的回信中,如此表述:
切勿以偏概全审视问题,务必保持耐心,且需细心调和人际交往中的种种关系。唯有刻意而坚定地审视自身的不足,方能开拓新的道路,达到内心的平和与生命的定位。
否则不安,痛苦深重。
每一部真正的历史,本质上都是对现代的映射,当我们回溯其兴衰更替,种种变迁便如同繁花似锦,令人目不暇接。
历史事件的成因,往往根植于数年甚至千百年前的潜流之中。
奥妙难言,令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