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两党协力推出法案,拟对中国制裁,其中两项狠招比关税更严峻

发布日期:2025-08-08 点击次数:128

美国两党协力推出法案,拟对中国制裁,其中两项狠招比关税更严峻

美国国会参议院内长期对立的民主、共和两党近日出人意料地达成共识,共同推动一项极具针对性的立法提案。

这项被称为"遏制中俄合作法案"的草案内容极具攻击性,明确将中国列为重点打击对象。

根据该法案条款,美国政府必须在六个月内完成对中国是否向俄罗斯提供军事援助的全面评估。

若评估结果认定中国确实存在此类行为,美国将立即启动前所未有的严厉经济制裁措施。

制裁方案中包含两项极具破坏性的核心措施:一是全面冻结中国公民及企业在美所有资产,二是将中国金融机构彻底排除在全球美元结算体系之外。

这种经济制裁手段的杀伤力远超传统的关税壁垒措施。

对于普通中国公民而言,这场金融风暴的影响范围可能远超想象。

那些在美国购置房产的商人、海外求学学子的教育经费账户,乃至中国企业存放在美国的运营资金,都可能面临突如其来的冻结风险。

最令人担忧的是潜在的国际金融封锁——倘若中国金融机构被排除在美元清算系统之外,跨境贸易结算、外汇管理体系和国际支付通道都将陷入混乱。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此前曾试探性地放出类似风声,但最终因顾虑后果而未敢真正实施。

如今美国国会重新推动这项立法议程,其执行力度和决心显然已非同以往。

这项法案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党派博弈,由共和党资深议员格雷厄姆主导推动,获得跨党派上百名议员联署支持。

表面上打着"反俄援乌"的旗号,实则是向特朗普政府施压,迫使其在对华政策上采取更激进立场。

若特朗普政府选择拒绝执行,将面临"对华示弱"的政治指责;而若真的实施,则可能引发中美关系的全面崩盘。

中国政府已明确划出反制红线:通过能源供应管制打击美国页岩油气产业,同时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以削弱美元主导地位。

当前局势已发展至极其危险的临界点,双方博弈正在不断升级。

这项立法最具杀伤力的金融制裁措施直指经济体系的关键枢纽。

冻结财产的相关条款历史性地将制裁对象扩展至中国籍个人,任何在美国持有不动产、证券投资或开立金融账户的中国居民都可能成为目标。

过往美国政府的制裁行动主要集中于企业法人,包括华为、中兴等知名科技企业,而新规却将制裁范围扩大至海外求学者、金融投资者以及商务人士,形成了近乎全面的限制网络。

立法中另一项关键条款聚焦于银行体系,授权对中资银行实施次级制裁,强制终止其接入美元清算体系(例如CHIPS)和全球银行间通讯系统(SWIFT)的权限。

此类制裁一旦实施,将导致中资银行丧失国际支付清算功能,进出口企业将面临美元交易中断的困境,国家外汇储备的流动性也将遭遇严重制约。

美国两党在立法议程上的角力直接影响了当前针对中国的制裁法案推进时机。

作为共和党内对华强硬派的代表人物,参议员格雷厄姆一直在推动各类针对中国的限制性立法提案。

值得注意的是,这位资深议员此前曾提出过一项极具争议性的动议,要求对中国进口的俄罗斯能源产品征收高达五倍的惩罚性关税。

此次跨党派合作推出的金融制裁方案,明显带有迫使总统在对华立场上采取更激进姿态的政治意图。

白宫近期在贸易政策上的矛盾态度引发国会不满,一方面持续发出加征关税的威胁,另一方面却又不断延长特定商品的关税豁免期限。

国会推动这项立法实际上是在设置政治陷阱:若总统批准实施,将直接导致美中关系急剧恶化;而若行使否决权,则会被政敌贴上对华软弱的标签。

该项立法中关于中国协助俄罗斯军事行动的指控存在明显的证据不足问题。

乌克兰方面近期发布的相关声明缺乏实质性证据支撑,其声称发现中国雇佣兵参与作战的说法至今未被第三方证实。

值得关注的是,即便在美国情报系统中,也未曾公开任何能够证明中国向俄罗斯提供军事援助的确凿情报。

根据中国官方公布的贸易数据,今年前六个月对俄出口商品中,民用无人机和汽车零配件等非军事物资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

美国立法机构刻意将中国与俄乌冲突进行捆绑的做法,实质上是为了给扩大对华遏制战略寻找新的突破口。

自2025年6月开始,我国将全面中止从美国进口包括原油、液化天然气和煤炭在内的所有能源产品。

这一政策调整给美国能源行业带来巨大冲击,数据显示得克萨斯州的页岩油生产商遭受了超过3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作为美国主要能源企业之一的康菲石油公司,由于经营压力不得不裁减近三分之一的员工数量。

面对可能的金融制裁威胁,中国方面已做好应对准备,包括考虑继续减持持有的美国国债。

最新统计表明,中国已经连续一年半持续减少美债持有规模,目前存量仅为7720亿美元,较历史最高水平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

在国际贸易结算领域,中国正大力推进去美元化进程,特别是在能源贸易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中俄两国在能源贸易中几乎完全摒弃美元结算,人民币和卢布的使用比例高达99.6%。

中东地区的主要产油国如沙特和伊朗,也开始在其原油出口交易中逐步提高人民币的结算比例。

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已经投入330亿美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成员国之间的本币结算项目发展。

美国国内对实施金融制裁的意见出现明显分歧,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存在激烈争论。

高盛最新研究报告警告称,若对中国商品征收高额关税,将导致美国通胀水平显著上升2个百分点。

更为严重的是,金融制裁措施可能会动摇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带来系统性风险。

华尔街金融界强烈反对切断中资银行的美元交易通道,担忧此举会引发国际资本大规模撤离美国国债市场。

当前美国国债市场已出现明显波动,10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破4.5%的关键水平。

30年期国债收益率更是攀升至5%,创下自1981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美联储前财长萨默斯发出预警,认为持续的债务问题可能引发经济衰退,造成约200万就业岗位流失。

从美国立法程序来看,任何法案都需要经过参议院投票、众议院审议以及总统签署才能正式生效。

目前特朗普方面尚未就此事公开表明立场,但值得注意的是其商业盟友曾成功阻止过涉华限制法案。

2024年12月,在马斯克等人的积极游说下,最终通过的政府拨款法案删除了限制对华半导体投资的条款。

如果金融制裁影响到特斯拉等美国企业在华业务,预计将再次遭到工商界的强烈反对。

该法案虽然要求财政部在半年内完成相关评估,但并未制定明确的证据标准,这种模糊性可能为政治操作提供便利。

2024年9月中旬,美国立法机构在短短七天内快速审批通过了多达25个针对中国的议案,这些法案内容涉及多个关键领域。

在科技创新领域,新法案明确限制美国企业对华人工智能和先进半导体技术的投资合作。

贸易保护方面,美国将中国电动汽车进口关税税率直接提升至100%,创下历史新高。

地缘政治议题上,部分法案包含对台海局势的干预条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所谓的"与台站在一起法案"。

该法案提出极端威胁措施:一旦中国大陆采取军事手段实现国家统一,美国将立即对中国实施包括全面贸易禁运、金融系统冻结以及能源粮食供应切断在内的严厉制裁方案。

作为应对措施,中国政府近期显著加强了国家防御体系建设,战略物资储备总量已突破10万亿元规模。

同时,数字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推进,目前已在全球109个国家的3900多家金融机构实现跨境支付功能,有效降低了对SWIFT系统的依赖程度。

分析当前美中关系,美国政策制定者正面临明显的战略困境。

国会激进派推动的强硬制裁法案充分暴露了对华遏制意图,但两国经济的高度融合又使美国政府顾虑重重。

以能源领域为例,得克萨斯州的石油生产商严重依赖中国市场消化其产能。

金融市场上,华尔街各大投行需要中国资本持续购买美国国债以维持债券市场稳定。

制造业方面,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产量占据了该品牌全球交付量的52%。

经济专家指出,若美方真正实施全面制裁,美国自身承受的经济损失可能数倍于中国。

康菲石油公司近期的大规模裁员和北美页岩油企业的破产浪潮,仅仅是潜在经济冲击的初期表现。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