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黑龙江省医保局公布的一份《中成药风险价格药品目录》让医药圈震动:一款小活络丸的每日治疗费用竟高达476元,而省内同品种最低每日费用仅0.52元——价差达到惊人的915倍。
这并非孤例。在陕西,部分六味地黄丸的日均费用价差超过50倍;内蒙古一款安宫牛黄丸单日价格高达1898元,而同品种最低价仅87元。随着全国多地同步启动中成药价格专项治理,一个被掩盖多年的行业秘密浮出水面:中成药市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价格地震。
01 天价药现形,全国围剿“中成药刺客”
当安徽的张女士在药房为一盒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支付197.4元时,她不知道同样的感冒治疗,西药阿奇霉素仅需12元。这种价格悬殊的现象正在全国范围内被揭开盖子。
2025年7月以来,安徽、河南、陕西、吉林、黑龙江等十余省份同步行动,针对中成药价格虚高问题开展专项治理。这场风暴的核心依据是国家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指导中心连续发布的多批医药价格风险线索通报。
数据显示,全国挂网的8.8万余种中成药中,个别品种在部分省份的日均治疗费用价差达5倍以上。更触目惊心的是,部分药品价差甚至超过50倍——如某企业生脉注射液每日费用高达552元,而同品种最低仅7.88元。
在吉林,爱民药业的安宫牛黄丸挂网价高达每丸1898元,被纳入红标管理却仍未调价;内蒙古一款双黄连注射液和复方丹参片价差达百倍以上。这些数字背后,是医保基金被不断侵蚀、患者负担日益加重的残酷现实。
02 解密暴利,中成药虚高的三大套路
中成药价格为何能出现近千倍的差异?调查发现,行业内已形成一套成熟的“价格魔术”体系。
“挂羊头卖狗肉” 是最常见的把戏。江苏医保局专项治理中曝光的案例显示,某生脉饮口服液标注含名贵红参,实际使用成本仅为其五分之一的党参原料,价格却高出十倍。这种偷梁换柱的手法让消费者在不知情中为“名贵药材”买单。
“包装升级”则是另一种价格戏法。一家药企将普通感冒灵胶囊改为“薄荷速效软胶囊”,添加成本不足3元的薄荷素油,价格却从8元跃升至25元2。剂型改变成为涨价的万能理由——滴丸、软胶囊等“高端剂型”价格往往比普通胶囊高出五六倍,远超实际工艺成本。
最隐蔽的是 “钻标准空子”。中成药缺乏统一的质量和疗效标准,部分企业利用“独家配方”、“传统工艺”等噱头抬价。一款安宫牛黄丸宣称采用“百年秘方”,实际原料成本仅占售价5%,却以每颗1800元的价格销售。当药品被包装成“收藏品”,其医疗属性已被彻底异化。
03 价差迷因,暴利背后的多重推手
面对动辄百倍的价差,业内既有客观解释,也暗藏深层积弊。
从表面看,中药材的农产品属性导致价格天然波动。连翘价格三年间从每公斤40元飙升至250元,涨幅超500%;金银花2022年也上涨50%。原料价格波动确实影响成本,但无法解释数十倍的价差。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不透明的定价机制。一位中成药企业人士坦言:“从原材料采购到终端销售,中间环节层层加码。” 部分药品通过改变销售渠道规避监管——近百种中成药从医保目录转为非处方药(OTC)后,售价反而上涨三成。
医院采购偏好则成为高价药的温床。河北省医保局近期通报显示,2447家医疗机构采购超3倍以上高价或次高价中成药,金额达2.27亿元,占采购总额的69.83%。以丹参为例,医院采购最高价竟是最低价的110倍。
“回扣机制”更助长高价药流通。医药代表给医生的返点高达30%,某止咳糖浆借此一年销售额达15亿元。当经济利益取代临床价值成为处方驱动力,药价虚高便成为必然。
04 重拳治理,全国打响“价格挤水”攻坚战
面对中成药市场的价格乱象,一场全国性的治理风暴已然形成。
各省措施呈现 “史上最严” 态势。江苏医保局将高于同品种10倍以上的药品标注为“红三星”,直接暂停交易;陕西要求企业按“不超过最低日均费用3倍”原则降价,逾期未调整者将被暂停挂网。安徽则划定最后期限,要求涉事企业在8月6日前自主降价,否则列入禁用目录。
这场治理的核心武器是 “价格熔断”机制。湖北牵头的全国集采规定,价格差距超过三倍直接熔断,贵药必须降价到同类最便宜药品的三倍以内。在第三批集采中,95种中选药平均降价近70%,11种高价药被踢出医保目录。
支付端改革也在发力。自8月1日起,江苏省对挂网红色预警且无医保支付标准的药品,医保统筹基金不予支付,从源头切断高价药的生命线。
效果正在显现:黑龙江某药企的六味地黄丸从112.05元降至72.5元,降幅35%;河北通过全品种挂网使中成药平均降价20.5%,最高降幅94.34%,年节约采购资金9.18亿元。
05 疗效革命,2026大限倒计时
价格治理只是开始,真正的革命在疗效验证领域悄然来临。
2025年2月,国家药监局等部委联合发布新规:2026年前所有医保中成药必须提交随机对照试验数据。这意味着170种“效果不明”的传统中成药将面临淘汰,为真正有效的创新药腾出空间。
江苏建立的 “中药材全程追踪系统” 已显露威力。一盒炒酸枣仁颗粒价格从3150元降至800元,利润空间压缩75%。从田间到药房的透明化,让“天价神话”无处遁形。
支付方式改革则倒逼临床合理用药。DRG(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改革实施后,一款未证明对新冠康复有效的中药注射液季度采购量骤降90%。当医保支付与临床价值挂钩,无效“神药”自然失去市场。
06 产业洗牌,“成本+疗效”双维定价时代来临
这场席卷全国的价格治理风暴,正在重塑中成药行业的竞争逻辑。
长期依赖 “高定价、高回扣”模式的企业压力剧增。辽源誉隆亚东药业的六味地黄丸降价35%,山东新时代药业的逍遥颗粒降价18.5%。价格泡沫挤出后,市场空间将留给产品质量过硬、真正有口碑的企业。
中小药企面临生死考验。一位行业分析师指出:“无法实现生产规模化与质量标准化的企业,将在成本控制战中处于劣势。” 以连花清瘟生产商以岭药业为例,其抗感冒类药品2022年上半年成本增长20.74%,毛利率下降4.85个百分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的观点切中要害:“得把那些普通的药从医保里去掉,这样才能给那些真正的新药腾地方。”当炒酸枣仁颗粒的标签从“贵得像白银”变为“能证明有效”,这场关乎14亿人救命钱的保卫战才算真正告捷。
中成药市场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型阵痛。随着各地价格治理措施落地,曾被炒至每日552元的生脉注射液,已回归到合理区间;那些依靠 “独家秘方” 神话维持的天价药,在医保支付门槛前纷纷低头。
但更深层的变革仍在进行——2026年疗效验证大限日益临近,170种无法证明临床价值的中成药将退出医保舞台。这场从价格到疗效的双重革命,终将让中成药回归治病救人的初心。当每一丸药都经得起成本核算和疗效检验的拷问,中医药的千年智慧才能真正造福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