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襄樊。关羽的战旗,让整个中原都在发抖。
一场秋季的暴雨,汉水猛涨,于禁率领的七支精锐部队,曹操的中央军,几乎在一夜之间被大水吞没。于禁,这位跟着曹操混了三十年的外姓大将,选择了投降。主帅庞德被俘,宁死不屈,被斩。
消息传到许都,曹操的第一反应是:迁都。把天子从许昌带走,避开关羽的锋芒。
整个曹魏集团的南线战区,此刻只剩下一座孤城——樊城。城里守军不过数千,城外是关羽的数万大军,脚下是几乎要漫过城墙的洪水。守城的主将,是曹仁。
这个时候,才能真正看懂曹操的用人哲学。为什么是他?为什么在最绝望的时刻,顶在最前面的,总是曹仁?
答案很简单,两个字:家人。
曹仁,曹操的从弟。在那个忠诚需要反复考验,背叛才是家常便饭的年代,血缘,是最后的保险丝。
曹操一辈子都在处理两件事:打天下,和防止手下人夺了他的天下。外姓将领,能力再强,也要提防。比如于禁,忠心耿耿三十年,大难临头还是降了。但自家人不一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曹氏的江山,就是他曹仁的江山。所以,最硬的骨头,必须让最信得过的人去啃。
这不是曹仁第一次被放在火上烤。
十三年前,赤壁一把大火,烧掉了曹操统一天下的梦想。几十万大军败退,士气崩溃。孙刘联军乘胜追击,兵锋直指荆州核心江陵。曹操北撤,把这个烂摊子留给了谁?
还是曹仁。
周瑜带着几万精兵,把江陵围得水泄不通。吴军的前锋几千人刚到,曹仁就站在城楼上看着。他没选择死守,反而招募了三百名敢死队,派部将牛金冲出去,想给周瑜一个下马威。
结果玩脱了。牛金三百人被吴军里三层外三层地包了饺子。
城楼上,曹仁的部下脸都白了。长史陈矫拉着他,说:“敌人太多了,冲不出去的。为了几百人,将军你不能亲自冒险啊!”
曹仁的反应是什么?一声怒吼,让人牵马过来。他根本没理会劝谏,直接披甲上马,带着身边几十个亲兵就冲出了城门。
陈矫等人都看傻了,以为将军只是到护城河边上,给牛金壮壮声势。没想到,曹仁连停顿都没有,直接渡过壕沟,一头扎进了数千人的敌阵。他硬生生在吴军的包围圈里杀开一条血路,把牛金捞了出来。回头一看,还有几个兄弟没跟上,曹仁想都没想,调转马头,又冲了回去。
这一进一出,吴军的阵脚彻底被打乱,竟然主动退兵了。
这一战,曹仁打的不是军事,是人心。他要告诉所有人,尤其是刚刚经历赤壁惨败的曹军:天,塌不下来。只要姓曹的还在冲锋,这支军队就散不了。
曹操听到这件事,没有责备他的鲁莽,反而马上加封他为安平亭侯。曹操比谁都清楚,这种时刻,一个悍不畏死的宗室将领,其政治意义远大于军事价值。他就是曹魏政权竖起的一面旗帜。
再把时间往前拨九年,官渡之战。
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前线对峙,后方却起了火。袁绍派刘备去后方策反,一时间,许都周围好几个县城都叛变了。前线粮草补给线随时可能被切断,这是要命的。
谁去救火?曹仁。
曹操把一支骑兵交给他,让他去处理刘备。曹仁不仅把刘备击溃,还顺手收复了所有叛乱的县城。回来没多久,袁绍又派另一支部队想偷袭曹军的西侧补给线,又是曹仁,在鸡洛山把敌人给端了。
从此之后,袁绍再也不敢玩分兵偷袭的把戏。曹操才能安心在官渡跟袁绍主力死磕。
现在,看懂樊城的局势了吗?
从官渡的后方维稳,到江陵的败局支撑,再到樊城的绝境死守,曹仁的角色从未变过。他就是曹氏集团的“危机应对小组组长”,是那个在系统即将崩溃时,被投入进去的最后一道防火墙。
在樊城,城墙被水泡得快塌了,粮食也快吃完了。曹仁把所有将士召集起来,当众盟誓,表示与城偕亡。士气被他重新点燃,数千残兵,硬是顶住了关羽一轮又一轮的猛攻。
几个月后,徐晃的援军终于赶到。关羽腹背受敌,被迫撤围。曹魏的南线,保住了。
曹仁守住的,仅仅是一座樊城吗?不,他守住的是曹操的信心,是曹魏政权的战略底线。如果樊城丢了,关羽兵临许都,曹操真的迁都,那整个政治格局就彻底崩盘了。
曹丕登基后,立刻给了曹仁最高级别的军事荣誉:车骑将军,总管荆、扬、益三州的军事。他死后,谥号“忠侯”。
一个“忠”字,盖棺定论。这不仅是对他个人品德的评价,更是对他作为曹氏宗亲,为这个家族政权奉献一生的最高褒奖。他年轻时也是个喜欢骑马打猎,不怎么守规矩的公子哥,但自从跟了曹操,就把自己的一生,焊死在了曹魏这辆战车上。
他不是最会用奇谋的将领,也不是最能开疆拓土的先锋,但他永远是那个当大厦将倾时,默默顶上去的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