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移民政策彻底玩砸,回头看才发现中国才是高手

发布日期:2025-09-18 点击次数:112

西方移民政策彻底玩砸,回头看才发现中国才是高手。这些年,从巴黎到柏林,从伦敦到纽约,一提到穆斯林移民,整个西方社会都跟得了偏头痛一样,嗡嗡作响。

故事得从二战后说起。那时候的欧洲,一片废墟,百废待兴,最缺的就是劳动力。怎么办?请人呗。于是,大批来自土耳其、北非的“客工”(Gastarbeiter)坐着火车和轮船来了。德国人想得挺美,你们来干活,我们给钱,等工厂盖好了,你们就回家,两不相欠。

可谁能想到,这请神容易送神难。人来了,就不想走了。他们结婚生子,把根扎在了异国他乡。问题来了,欧洲人压根没把他们当自己人,只当是临时工。结果呢?几十年下来,这些移民和他们的后代,被推到了城市边缘,形成了自己的小社会。语言不通,工作难找,就像一个个孤岛,漂浮在欧洲大陆上。

法国的市郊,德国的街区,清真寺越来越多,但和周围的教堂格格不入。法国人高举“世俗主义”大旗,不准在学校戴头巾,觉得这是对共和国的挑衅。穆斯林觉得呢?这是赤裸裸的歧视。这就好比你请人来家里做客,却嫌弃人家穿的衣服,非要他换上你的睡衣,谁能乐意?一来二去,矛盾越积越深,恐袭事件一出,更是火上浇油,整个社会彻底撕裂。

美国那边呢?剧本稍微有点不一样,但结局大同小异。美国本来就是个移民大熔炉,按理说,包容性应该更强。早期来的穆斯林移民,很多都是精英,比如设计了芝加哥西尔斯大厦的建筑大师法兹勒·拉赫曼·汗,妥妥的社会栋梁。他们靠着自己的才华,在美国混得风生水起。

可是一声巨响,改变了一切。9/11之后,“穆斯林”这个词,几乎就和“恐怖分子”划上了等号。机场安检,只要看到像中东人的面孔,就得进小黑屋重点盘查。政客们为了选票,更是拼命煽风点火。曾经的“美国梦”,对很多穆斯林来说,一夜之间变成了“美国劫”。

然而,就在西方为了这事焦头烂额的时候,世界的另一头,中国这边,却是另一番景象。

你敢信吗?伊斯兰教来中国,比去欧洲很多地方都早。公元651年,唐高宗还在位的时候,阿拉伯的使者和商人就顺着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了广州、泉州。他们来干嘛?做生意。他们没带刀剑,带来的是香料和珠宝。

中国人怎么看他们?有趣的外地人,会赚钱,那就一起玩呗。于是,他们在中国的港口城市定居下来,娶妻生子。时间一长,奇妙的化学反应发生了。你看看中国的清真寺,很多都是飞檐翘角,完全是中国古典建筑的模样。他们念的是《古兰经》,但解释教义的时候,却会引用孔子孟子的话,这叫“以儒解经”。

到了元朝,蒙古人统治天下,更是把大批中亚的穆斯林“色目人”迁到中原。这些人里,有士兵,有工匠,有官员,深度参与了国家管理。明朝就更绝了,派出去威震四海的七下西洋的舰队总司令,郑和,就是一个回族穆斯林。你敢想象吗?一个国家的脸面,海军总司令,是一个穆斯林。这在当时的欧洲,是不可思议的。

当然,历史从来不是一条直线,总有波折。比如南宋末年的泉州,有个叫蒲寿庚的阿拉伯后裔,他掌控了泉州的海上贸易三十年,富可敌国。但在宋朝灭亡之际,他选择了背叛,投降元朝,还对南宋的皇族大开杀戒。这事儿干得太绝,导致后来明朝建立后,对泉州的蒲氏后人进行了严厉的清算。这是一个惨痛的教训,说明融合的路上,不是没有过冲突和背叛。

但你看,几百年过去了,这些波折并没有阻碍大的趋势。为什么?

说白了,就两个字:务实。

中国人的文化底色里,神明从来不是至高无上的主宰,而更像是一种可以合作的伙伴。我拜你,是希望你保佑我升官发财,全家平安。你要是总不灵,对不起,我就换个庙拜。这种极度务实的态度,用在对待外来宗教上,简直是降维打击。

基督教传教士一来,利玛窦还得穿着儒服,学着四书五经,跟你谈“天主”就是儒家的“天”,绕半天,中国人听完一琢磨:信这个,能让我科举高中吗?能让我多收几斗米吗?好像不能。那就算了。

伊斯兰教也一样。你不能吃猪肉?没问题,我们尊重。但中秋节的月饼,端午节的粽子,你总得尝尝吧?过年也得贴个春联吧?久而久之,除了饮食禁忌,生活习惯上,大家越来越像一家人。在中国,穆斯林不是“外来移民”,而是56个民族大家庭里的一员,是“少数民族”,是自己人。

反观西方,他们把宗教看成一种意识形态,一种非黑即白的真理。我的上帝是真的,你的安拉就是假的,这里面没有商量的余地。这种思维,导致他们面对异质文化时,要么想彻底同化你,要么就彻底排斥你,很难做到“和而不同”。

所以你看,西方遇到的移民难题,根子上是文明的冲突。而中国,靠着几千年“有容乃大”的文化传统和深入骨髓的务实精神,把一场可能发生的文明冲突,愣是化解成了一次漫长而成功的文化融合。

今天,当欧洲还在为一条头巾争论不休时,中国的回民街上,游客们正开心地撸着羊肉串。这就是差距。一个还在为入门考试发愁,另一个,早就是毕业多年的老玩家了。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