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算过自己到底买了多少只基金? 去年我清理账户时吓了一跳,居然同时持有12只指数基金,每天光看净值波动就要花半小时,最后有2只亏了20%都没及时发现。
讽刺的是,那年我折腾来折腾去最终收益只有3%,而我同事只持有5只基金却稳赚15%。 他当时对我说:“基金不是菜市场买菜,越多越好的。 5只就够了,3只宽基打底,2只行业冲锋,多了浪费,少了冒险。 ”
这句话彻底颠覆了我的投资认知。
买基金像组队打游戏:人少了输出不够,人多了经验值分摊后谁也升不了级。 海外有个经典研究测算发现,当基金数量超过10只,组合的抗风险能力几乎不再增加,但收益却被稀释。
我自己用真金白银试过水:持有12只基金时,既要跟踪白酒消费又要研究半导体动态,遇到市场波动根本顾不过来。 后来压缩到5只(沪深300+中证500+纳斯达克100+新能源+半导体),每天10分钟就能看完所有估值,操作决策速度翻倍。
重要的是,这5只必须“各干各的”:3只宽基覆盖不同市场(A股大盘、中小盘、海外),2只行业必须赛道分离(比如新能源和半导体关联性低,一个跌了另一个可能涨)。 去年半导体回调15%时,我的新能源基金涨了12%,宽基账户整体涨8%,最终组合收益依然飘红。
宽基是家庭的顶梁柱,核心要稳,但稳不是瞎买,得讲究分工:
A股大盘(如沪深300ETF):主心骨。 包揽茅台、宁德时代这类巨头,波动小但确定性极高。 我的沪深300持有4年平均年化12%,即便2022年大熊市也只跌22%,比行业基金抗跌得多。
A股中小盘(如中证500ETF):冲锋队。 行情好时涨得更猛,2023年我的中证500赚了18%,比沪深300多出6%。
海外宽基(如纳斯达克100ETF):救火队员。A股跌时美股常能对冲风险,去年纳斯达克100涨了20%,直接填平了我A股的亏损坑。
关键细节:千万别同时买沪深300和上证50!两者都是大盘股,成分股高度重叠,根本起不到分散效果。
行业基金是收益加速器,但玩不好就变风险炸弹。我的原则是:只选政策长期支持+赛道不相关的行业。
比如新能源和半导体,一个能源革命,一个科技自主,逻辑根本不重合。 有人同时押注白酒和消费,结果去年消费板块整体崩盘时,他的5只消费类基金全军覆没,亏超15%。
比例控制更重要:行业基金永远不能超过总仓位的30%。 就算再看好某个赛道,也要记住宽基才是基本盘。
5只全买行业基金:有人图赚得快,结果遇到行业集体回调(比如2023年消费板块),单日暴跌5%都是常态。 宽基跌时可能只亏3%,行业基金可能亏15%。
频繁换车:我的沪深300ETF拿了4年没动,收益比同期折腾3次的朋友高出20%。 基金申购费虽然只有0.1%,但一年交易10次成本就吃掉1%收益,复利时代,1%就是天上地下的差别。
资金分配:5万以下3只宽基+1只行业(比例80%:20%),5万以上按3宽基+2行业(70%:30%)执行。
调仓节奏:宽基持有至少3年,行业基金每半年看估值,高估减仓,低估加码,平时躺平。
定投优先:每月工资拿出10%定投宽基,行业基金只在大跌时手动补仓。
#热问计划#基金赚钱的本质不是择时,而是配置。 5只基金就像5根手指,握成拳头才能打出力道。 少看净值波动,多花时间生活,你会发现:投资终归是让生活更好,而不是更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