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数百万人每年试图踏入文学的殿堂,但真正能像鲁迅这样,以一支笔改变一代中国人命运的,却屈指可数。就是这么一个看似“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竟然能在黑云压城的年代,用仿佛带电的语言,把麻木国人一个个摇醒。可您知道吗?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文坛旗手,他的真实人生却比小说还跌宕:一段难以抗拒的包办婚姻、一位没有爱情的原配妻子、一个被翻天覆地的家族命运、子孙后代没有人继承文学衣钵——这背后的故事,究竟是时代的无情,还是家风的选择?鲁迅家的百年大戏,道德与感情、理想与现实时刻在较劲:正如一道难解的谜题,等您一探究竟。
鲁迅到底该被称为"国民偶像",还是被质疑为"逃避家责"?这一点,在社会舆论场上分两派吵得不可开交。一方说:鲁迅为了国家民族,把小家放一边,舍得让自己和第一任妻子朱安都忍着孤独;另一方说,他分明是用个人理想“牺牲”了朱安的幸福,没承担起丈夫的责任。注意,朱安并非普通封建妇女,朱家与周家(鲁迅本名周树人)是门当户对的商务联姻,换到今天,就像两家大企业的总裁签合约,把孩子指定成夫妻。剧情最揪心的点是:鲁迅明知道自己不想要这门婚事,却因为母亲“生病”回国,硬着头皮勉强结婚,结果新婚头天就收拾行李走人,几十年都没回头看一眼。这事说出来,气得不少网友直呼“离谱”——到底是那个年代残忍,还是鲁迅“太自我”?鲁迅能否“洒脱地”做自己?包办婚姻下的朱安又该何去何从?留个悬念,好戏还在后头。
细细扒拉鲁迅的人生史,如同剥开一层层洋葱,每一层都有新痛点。童年时小鲁迅家境优渥,吃穿不愁,是妥妥的“富二代”;等到家族败落,父亲病逝,祖父身陷囹圄,一夕之间天塌地陷,母亲鲁瑞指望儿子早日出人头地,振兴家门。彼时的早婚联姻,就是救急之法。朱家看中周家的文化和“门面”,哪怕对方落魄也没退婚,换作今天算有情有义。但鲁迅早受新思想洗礼,极力和封建家庭撇清界限,留学日本,是他逃离命运的起点。朱家耐心等候,鲁迅却一拖再拖,母亲只好谎称有病,把他骗回国结婚。普通人可能会妥协,但鲁迅,新婚早晨就走了,把朱安一人留在冷清的老宅——当地百姓对这事议论纷纷,有的同情朱安命苦,有的钦佩鲁迅“为大局舍小家”,人心各有想法。
表面上,结婚这事总算“结局”,鲁迅母亲和朱家双方把这个心头大事交差;朱安也认命般照顾婆婆和家族。看着朱安每日里进进出出、面对空落落的房间,街坊邻居好奇她这么多年怎么过?她很少提鲁迅,也不跟人诉苦,仿佛接受了命运安排。但这种“太平”,其实早已埋下了隔阂。社会上有句话:“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里却有个反例:鲁瑞作为母亲执意促成这桩婚事,真的是为儿子好吗?局外人有的替朱安鸣不平,觉得鲁迅“卸磨杀驴”,有的则批评包办婚姻祸害无数女性。舆论热潮一波接一波,双方都有理。更有人提议,鲁迅既然是启蒙大师,怎么在家里却“压着”朱安?人言可畏,这桩婚姻留给后人的,只有一个无解的问号。
谁能想到,故事画风急转:鲁迅在北京任教时,遇到的学生许广平,竟成了他真正的红颜知己。许广平年纪轻轻,却早已被鲁迅的文章“洗脑”,觉得人生顶配就是和理想同路人携手。两人开始是师生关系,后来慢慢成为并肩战友;许广平一度大胆表白,鲁迅却觉身负使命不能耽误姑娘,将感情按了下去。许广平没放弃,追随鲁迅南下上海,和他同吃苦、共写作,逐渐打动鲁迅内心那道厚厚的墙。两人最终还是冲破道德压力,生活在了一起。许广平为鲁迅生下了儿子周海婴,这更是鲁迅唯一的亲骨肉。看似美满的家庭,其实里面压力山大——旧社会舆论、家中朱安的存在,还有外界各种流言蜚语,把这对“自由爱情的战士”推到风口浪尖。人们终于恍然大悟:鲁迅反抗封建,也要为自己争一份爱情和光明,这招刀斧乱舞般的反转,直接让人看懵。
风波看似平息,其实大潮犹在暗流。鲁迅生前就盼着儿子别再走文人老路——他自己吃够了饥寒交迫、命运无常的苦,不想孩子重蹈覆辙。于是,周海婴自小远离文学圈,钟情无线电和摄影,却没少因“鲁迅之子”的身份被人指点——有的怀疑他能否继承父业,有的甚至刻薄地比对父子能力。母子长期搬家避难,生活并不太平。周海婴熬过坎坷,进入北大读物理,还在摄影圈闯出一番天地。可新中国成立后,人生新篇章又遭遇新难题——身份转变、家庭责任、历史包袱,每一个都像是山一样堆在后代肩上。而鲁迅的其他后人呢?有的入伍,有的经商,有的搞摄影,有的远嫁日本,从此各奔前程,鲁迅家族分裂成了普通中国大家庭的缩影——团圆难,完美更难。
照现在一些人的说法,鲁迅这“两头不靠”的做法倒挺像个“家庭理想主义者”——嘴上喊反封建,结果原配老婆孤独终老,新家庭虽充满激情,却还是逃不过外界审判。许广平和他一道成了“爱情革命”的代表,可要真算账,朱安这一生的孤苦,不也正是新与旧之间的牺牲品?鲁迅是“时代的清醒者”,可对家庭里的牵挂,他未必就真的清醒。有的人喜欢用“国事家事天下事”鼓吹伟人情怀,却忘了这些矛盾才是真实世界的常态。至于“不要孩子写作”的家训,从某种角度看,不也就是对文人命运的无声批判?都夸鲁迅后人在各行各业“发光”,可鲁迅的文字、他的痛苦、他的呐喊,谁来继承和承受呢?看似假装拍拍手表扬,但细琢磨,这“家学”到底是传承,还是逃避?各位可想明白了!
大家说说看,假如鲁迅没有那句“后代别学我”的家训,是不是周家子孙里就会再出现个“新鲁迅”?问题来了,“个人理想重要,还是对家庭的责任更重”?你觉得鲁迅的选择是堪称楷模,还是让人难以接受?留言区来大战三百回合,到底怎么判鲁迅这“一家之主”,你会站在哪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