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枚钻地弹,20多枚"战斧"导弹,在德黑兰附近的天空划出致命弧线。这场看似关乎国家安全的军事行动,实则是一出精心编排的财富收割游戏。
谁是真正的获利者?
美国军工复合体的手法越来越高明了。想想看,就在轰炸前几周,一家叫帕兰蒂尔的美国公司开发的AI系统突然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提交了一份"分析报告"。这份报告声称伊朗"几周内可制造5-9枚核弹"。
真巧啊!这家公司的防务部门主管加拉格尔还是个前国会议员。更有趣的是,这家公司与以色列国防部签有技术合作协议。
报告一出,军事行动立刻提上日程。
这一切都太过巧合了吧?
事实上,以色列早在6月13日就以"伊朗核威胁"为由发动了名为"崛起的雄狮"的行动,摧毁了伊朗多处核设施和军事目标。这次袭击不仅导致美伊核谈判中断,还为美军6月21日的行动创造了条件。
一场精心设计的连环剧。
而这场"好戏"的最大收益者是谁?当然是那些西装革履的军火商们!
想知道有多离谱吗?我们看看数据。根据布朗大学"战争成本核算"项目的报告,2020年到2024年间,五角大楼54%的可支配军费(约2.4万亿美元)都流向了私营军火商。
是的,你没看错,54%!
洛克希德·马丁、雷神、波音、通用动力和诺斯罗普·格鲁曼这五家公司在这五年内从美国政府手中获得了7710亿美元的合同。
这些钱本可以用来修建学校、医院,改善美国人民的生活。但现在,它们全都变成了中东上空的爆炸和硝烟。
更让人吃惊的是,据英国《卫报》7月8日报道,雷神公司2022年收入的90%来自政府合同!这哪是做生意,简直是在印钞!
而这些公司的游说手段也愈发强大。洛克希德·马丁每年花在游说上的钱超过1400万美元。在华盛顿,钱能使鬼推磨。
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合法腐败"。
别以为这只是简单的商业行为。军工复合体早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操控体系。
他们的套路很简单:制造恐慌,推销方案,收割利润。
更令人震惊的是所谓的"旋转门"现象。前中情局局长彼得雷乌斯离职后加入了私募股权公司KKR,该公司投资防务承包商,而彼得雷乌斯本人则在福克斯新闻上鼓吹对伊朗采取强硬态度。
这还不算完。
他的公司与以色列最大物业管理平台有利益关联,而以色列恰好是美国军火商的重要市场。
看到这条利益链了吗?今天是政府高官,明天就变成军火公司的代言人。这不是阴谋论,这是赤裸裸的现实!
军工复合体的影响力甚至延伸到了情报领域。今年2月,马斯克团队根据特朗普授权对国防部进行审计,发现五角大楼存在采购高价物资的问题,如1280美元的咖啡杯和1万美元的马桶盖。
想象一下,你的税金居然用来买这些东西!
审计还显示,军工复合体通过"旋转门"和游说操控军费分配。2024年,五大军火商投入2.8亿美元的政治献金影响选举。这是赤裸裸的金钱政治!
更讽刺的是,在这场针对伊朗的军事行动后,伊朗的反应出人意料地克制。7月12日,伊朗外长阿拉格齐在德黑兰表示愿意重启核谈判,但要求承认其铀浓缩权利并避免战争。
而特朗普的反应则很耐人寻味。7月15日,他表示不急于与伊朗对话,强调如果8月底前未达成协议,将实施严厉制裁。
这是在为下一轮军事行动做铺垫吗?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秦天分析认为,伊朗在6月冲突中处于被动,当前缓和姿态旨在争取谈判空间。
我们不禁要问,特朗普在这场游戏中扮演什么角色?
一些分析认为,他可能成为了军工复合体的"提线木偶"。虽然他曾扬言要审计国防部,但军火商们显然找到了操控他的方法。
美国智库昆西治国方略研究所指出,美国军工企业通过资助智库、操控媒体制造"伊朗威胁论",推动军事行动以获取订单。
这一切的本质是什么?
是钱。是赤裸裸的金钱交易。
而最终买单的,是美国纳税人和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有趣的是,这种军工利益链的影响不仅限于中东。就在本月,中国商务部对8家台军关联企业实施了出口管制,包括中山科学研究院和汉翔航空等。这一制裁切断了这些企业30%的航空铝合金和15-20%特种钢材供应。
全球军工产业链盘根错节,但核心逻辑却惊人地相似。
最让人忧心的是,伊朗问题似乎正被推向更危险的方向。帕兰蒂尔公司的AI报告、以色列的先发制人袭击、美国的后续轰炸,所有这些都像是一个精心编排的剧本。
而在这个剧本中,和平与稳定只是可有可无的配角,真正的主角是那些西装革履的军火商和他们的巨额利润。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总是听到战争的威胁,却很少听到和平的希望?
因为和平不赚钱。战争才赚钱。
当我们看到中东的烽火连天,也许应该问问自己,这场战争真正的赢家是谁?答案可能让你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