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CPI、PPI数据出炉:物价稳了但工业压力仍在,后续怎么走?
刚翻完国家统计局刚发的7月经济数据,CPI和PPI的走势有点意思——消费品价格稳得像杯温白开,工业品价格却还在“搓澡”阶段。咱普通老百姓可能觉着“物价没大涨”就挺踏实,可这背后工业领域的门道,还真得掰扯掰扯。
先说CPI。7月CPI同比涨0.5%,和6月差不多,环比还微涨0.3%。这数据搁往年可能不算亮眼,但放今年夏天看挺“抗打”——毕竟南方暴雨、北方高温,菜价肉价没蹦跶起来,水果倒是因产量足便宜了不少。我上周去菜市场,黄瓜还是2块5一斤,猪肉前腿肉13块,卖菜的大姐说“这月进货价没咋涨,我们也不敢瞎抬”。国家统计局也提了,食品价格里鲜果、鸡蛋和猪肉是主要“稳定器”,非食品这块油价涨了点,但整体没掀起风浪。说白了,咱老百姓的“菜篮子”“米袋子”还算稳当。
再看PPI,这数据就有点头疼了。7月PPI同比下降4.4%,环比下降0.2%,虽然降幅比6月收窄点,但离市场预期还差一截。我有个做钢材贸易的朋友直叹气:“上个月接的订单,这个月原材料又跌了,利润又薄了一层。”为啥?国际原油、铁矿石这些大宗商品价格跟坐过山车似的,国内钢铁、化工这些上游行业还在“去库存”,下游需求又没猛蹿——工厂想涨价不敢,降价又亏,只能咬着牙扛。国家统计局解读里也提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压力仍存”,说白了就是东西多了,买的人没跟上。
有意思的是,数据里藏着个“反内卷”的信号。最近不少地方喊着“别瞎卷产能”,可短期内这影响还在发酵。要是没这股子“踩刹车”的劲儿,按往年经验,7月PPI说不定还得往下探。但换个角度想,这未必是坏事——把低效产能挤一挤,剩下的企业才能腾出精力搞技术升级。就像我家楼下那家小工厂,去年跟风扩产做低端零件,今年市场一紧直接亏进去半年利润;现在改做定制化机械配件,虽然量少了,但利润翻了倍。这道理,放在整个工业领域其实也适用。
那接下来啥走势?消费端CPI大概率还是“稳”字当头,暑假旅游、开学季这些旺季能撑一撑,但老百姓花钱还是更谨慎——我同事刚换了工作,说“手头松快点才敢买大件”。工业端PPI要翻身,得看两头:一头是大宗商品别再“上蹿下跳”,另一头是下游需求真能起来。最近政策里提的“以旧换新”“设备更新”,要是能落实到位,说不定能给工业品需求添把火。
经济的温度,从来不在报表上的几个数字里,而在菜市场的吆喝声、工厂的机器轰鸣声,还有你我钱包的松紧度里。7月的数据就像面镜子,照见了消费的韧性,也照出了工业转型的阵痛。日子还长,慢慢来,稳扎稳打才是真。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2025年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变动情况》《2025年7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变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