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骑兵上校:廖耀湘
廖耀湘,乃抗日战场上一代杰出将领,国民革命军中勇猛无比的虎将,江湖尊称其为“东方巴顿”。他率部远征,与日军激战,战功赫赫,其成就丝毫不亚于孙立人,更在其之上。
史实昭示,二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向众多国民党高级将领颁发了荣誉奖章,其中包括远征军将领。廖耀湘将军的荣誉与李宗仁、卫立煌、陈诚等众多国军高层将领并驾齐驱,他们一同荣获了“金叶自由勋章”这一崇高的荣誉。
在我国远征军的阵列之中,廖耀湘的声望可谓举足轻重。即便他只是担任师长一职,其地位却与远征军司令卫立煌并肩而立。至于远征军中的其他两位杰出将领,杜聿明与孙立人,纵然他们也赢得了殊荣,但美国所颁赠的“银叶自由勋章”在荣誉等级上,相较廖耀湘,略显不及。
此言非同戏言,亦非盲目崇洋的流露。若您有所疑虑,不妨查阅相关文献,亲自进行核实。本文仅以此事例,以证廖耀湘实战能力之卓越。
因此,在解放战争的那个特殊时期,廖耀湘执掌东北战场的指挥权,领导着由国民革命军两支顶尖精锐部队——新一军与新一军合编而成的西进兵团,汇聚了总计十二万之众的雄壮兵力,这一任命可谓众望所归。
这同样揭示了为何在辽沈战役中,除锦州之战外,廖耀湘所遭遇的“胡家窝棚之战”——这场消灭廖耀湘兵团的激烈战役——显得尤为至关紧要。
在《亮剑》一剧中,丁伟向李云龙夸耀其率领一个师就能横扫廖耀湘所部的一个军,这一举动为何会让外表粗犷的李云龙情绪骤变?接下来,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谜团!
谈及《亮剑》这一经典之作,想必大家对丁伟、李云龙和孔捷因军衔问题所引发的争执并不陌生。他们曾愤然直言:“授予我少将,实为不公,我难以接受!”但若仅从军衔这一维度来剖析,那位曾自豪地宣称“以一师之力横扫廖耀湘之军”的丁伟,恐怕也会瞬间感到内心的不安。
丁伟少将军衔实属评价过高,其理由在于廖耀湘虽然担任西进兵团司令一职,统领着十二万精锐之师,却仅持有微不足道的“骑兵上校”军衔。直至被俘前的一个月,即1948年9月,廖耀湘方才获得晋升,荣膺少将军衔。
若以军衔为考量,丁伟,你不妨稍抑躁动之心。坦白说,赋予你少将军衔,似乎略显过分……
廖耀湘怎么了?
众多读者或许会感到疑惑,是吗?廖耀湘的真实情况到底如何呢?难道这位小编又是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吗?
请勿对小编的表述产生误解,廖耀湘所获得的军衔,无论是起初的骑兵上校,抑或是他职业生涯终点的陆军少将,均系国民党“正规军衔”的范畴。这表明这些军衔均为官方正式授予,并附有相应的证书,且可追溯查证,即所谓的“正式编制”之内。
1947年8月,廖耀湘肩负重任,被任命为国军第9兵团的司令。自那时起,他以上校(团长)的身份,承担着中将(军长或司令)的职责。这一独特的现象,实则与国军的军衔体系紧密相连。
国民革命军的军衔设置,实则是对日本军队军衔制度的一种模仿,这种模仿近乎直接,并无太多改动。此现象易于理解,因为彼时日本在亚洲的军事实力堪称翘楚,而孙中山先生对日本有着深刻的研究与认识。尤为关键的是,中日两国文化同宗同源,很多时下乃至无需跨越语言的藩篱,便可以相互借鉴与运用。
1912年3月,孙中山先生发布了《陆军人员补官任职令草案》与《陆军官佐免官免职令草案》。在袁世凯等人的补充与修正下,军衔制度逐渐成型。军官体系被划分为两类六级,具体如下所示。
将官: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上校、中校、少校
随之,军衔体系迅速膨胀至极点,其原因是军阀间的混战导致晋升和封赏变得轻而易举。直到蒋介石名义上实现了全国的统一,这种状况已经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甚至马步芳年仅12岁的儿子都获得了上校军衔。
蒋介石毅然决然,决心对这混乱不堪的军衔体系进行改革。此重任落在了何应钦的肩上,并特地设立了专门的机构以负责此事。军委会铨叙处”。
显而易见,对何应钦而言,全面颠覆现状已无可能。当时国军内部,各路军阀势力错综复杂,如何能不尊重将领们的权益呢?因此,只能选择进行修补。于是,就这样……铨叙军衔即正式或编制内的军衔产生。
所言之廖耀湘所担任的骑兵上校及陆军少将职务,正是此类标准化的军衔铨叙。
三、军衔与职务
铨叙军衔体系独具一格,其中尤为显著的是,在上将这一级别中,进一步细分为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蒋介石独享“特级上将”的尊称。此外,上将群体的规模亦设有明确的限制,而其他军衔级别亦遵循同样的规定。
提及白崇禧,他究竟何时晋升为上将?实际上,是在抗战胜利之后他才跻身上将行列。尽管如此,他成为上将的时间却比薛岳晚了二十余年,这让薛岳在晚年提及此事时心中难免不快。
问题在于一旦个人获得相应的军衔,基本上就是终身的,然而他们的职务却可能随时变动。例如,如果在某次战役中表现不佳,军长可能被免职或降级,这样一来,军衔与职务之间的对应关系就出现了不匹配,这该如何处理呢?
“职务军衔”逐渐演变为铨叙军衔的补充,鉴于其待遇一致,最终演变成了普遍通用的称呼。
诸如张灵甫,其官方军衔虽为少将,然在职务上,他却享有中将的待遇。因此,在相关的书籍与影视剧中,自然是以中将师长或中将军长来称呼。
廖耀湘亦然——提及他在东北战场上的事迹,岂能轻易以“那位眼镜矮胖的上校司令”来概括?尽管这样的描述确有其事,但未免过于夸张。那么,该如何称呼呢?当然是以“中将司令官”更为恰当!
即便赋予一名“上校”以“中将”的待遇,鉴于其并非正式编制之内,或者说未能正式入编,这自然引起了众多国军将领的不满——因为在正式场合,军衔的铨叙才是真正的凭证,所谓的名正言顺才是关键。为此,蒋介石不得不亲自出面,进行权威性的解释,内容如下。
您的学识、才干和阅历,是否能够与外国的军长、师长,乃至团长相媲美?在与外国高级将领的交往中,他们是否将您视为同等地位的将领,并给予您由衷的尊敬?
谈及此事,实感汗颜。我们的军长在学问与能力上,不仅无法与对方的军长相媲美,甚至不如对方的师长与团长。这种名实不副的耻辱感,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深刻反省,切实觉悟。
玩笑话说来,便是:诸葛亮虽仅军师将军之衔,却能调遣五虎上将,可见实力才是关键所在。然而,笔者忽而想起,蒋介石麾下的五虎上将之中,那位赫赫有名的“猪将军”——国军上将刘峙,这又作何解释呢……
假如蒋介石起初未曾接受特级上将的荣誉,后续的军衔调整过程是否就会变得不那么复杂?
廖耀湘虽已晋升为兵团司令,却仅持有上校军衔,这其中的原因不外乎一个——蒋介石对军衔体系的运用失当。即便他亲自出面解释,并列举诸多理由,依然无法弥补这一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