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价1万的LV包包七夕打85折?"这条消息让武汉奢侈品圈炸开了锅,却在短短24小时内被品牌方紧急叫停。当消费者举着钞票涌向专柜时,LV却关上了促销的大门,这场闹剧背后藏着怎样的商业暗战?
奢侈品的"高冷人设"保卫战
走进北京SKP的LV专柜,醒目的"不参与任何商场活动"标识格外刺眼。与其他品牌摩拳擦掌备战七夕不同,LV、爱马仕等头部奢侈品牌集体玩起了"消失"。店员面对询问时的标准回答是:"我们从不打折,这是品牌原则。"
这种近乎偏执的坚持,源自奢侈品行业的黄金法则:稀缺性决定价值。一份行业报告显示,奢侈品牌每年主动销毁的滞销商品价值高达43亿英镑,宁可销毁也不降价。就像LV中国区负责人曾说的:"我们的顾客买的不只是产品,更是'从不为钱发愁'的生活方式。"
商场背后的业绩焦虑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端商场越来越"接地气"的促销手段。武汉武商MALL的返现活动让LV意外"被促销",单日销售额突破5000万;上海恒隆广场净利润同比暴跌55%后,今年七夕促销力度创下历史新高。
从业内流出的商场运营数据看,2023年北上广深高端商场平均空置率已达18.7%,部分项目甚至推出"满10万送海南双人游"的离谱活动。某商场运营总监坦言:"我们现在是在用卖白菜的方式卖奢侈品。"
看不见的谈判桌博弈
这场拉锯战中最精彩的,是品牌与商场那些秘而不宣的"抽屉协议"。据悉,头部奢侈品牌通常会与商场签订"最低折扣条款",有些甚至要求商场补贴因拒绝促销损失的销售额。在北京SKP,尽管LV不参加活动,但商场仍会从其销售额中抽取25%-30%的佣金。
更隐秘的较量在于楼层位置博弈。某奢侈品牌中华区负责人透露:"我们每年要为商场核心位置支付上亿'位置费',但遇到强制促销时,就用撤柜威胁。"这种博弈直接导致部分商场出现"冰火两重天"——一楼大牌冷若冰霜,楼上轻奢热热闹闹。
当消费者为省下15%的折扣欢呼时,可能不知道这背后牵扯着多少商业利益的撕扯。奢侈品牌要维系百年沉淀的身份象征,商场要应对电商冲击下的生存压力,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或许注定没有赢家。但可以确定的是,当某个LV包包突然开始打折时,不是品牌放下了身段,而是有人在为这份"体面"暗中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