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边赴新疆天山四场建设水库,一个大地窝子容纳40多人,男女分区住宿

发布日期:2025-09-11 点击次数:91

你能想象,1960年代从南京到新疆光坐火车就要11天吗?再加上颠簸的大卡车,就是14天的路,在风沙漫天的戈壁上,前方是一望无际的荒漠,背后是家乡的温暖。那几十万中国青年,为了建设边疆,像张宝珍一家,毅然踏上了这段没有退路的旅程。他们面对的,远比我们想的要苦,要难。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出发?而当年的选择又换来了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揭开这段尘封的青春记忆,看那些沙尘与泪汗交织出的家国史诗。

当时在国内,支边青年和留在原地的年轻人谁更“值得敬佩”?有人说支边是壮志凌云,是热血青年该干的事;也有人觉得这是被“忽悠”去吃苦,差点毁了一辈子。张宝珍他们一家,和北京、上海、江苏许许多多像他们一样的普通老百姓,一咬牙就去了新疆那个鸟不拉屎的荒凉地儿。可到了天山四场,眼见黄沙铺满了地,风大得像群狼在嚎叫,寸草不生,大家有欢笑、也有大哭,一些人悄悄给家里写信,说后悔了。支边的故事到底是青春励志,还是一场磨难?问题就在这:你要怎么定义当时的抉择呢?

一路坐火车、再换大卡车,张宝珍一家和一群支边青年像“打游击”一样翻山越岭。11天的列车生活,不是有座卧铺、空调,而是拥挤的车厢、简单的干粮,饼干蘸咸水,大家顶着满身疲惫,窗外的景色不断变换——从江南水乡到戈壁荒原,情绪好像被风吹皱的湖面,一波三折。当时一到新疆尾亚,大家瞪着眼,都不敢相信自己的新家就是这片荒芜之地。有的人兴奋,有的人沉默,有的人流着眼泪冲进了茫茫戈壁。

分工下来了:女同志开荒挖根,男同志修地窝子、挖坎儿井,老工人和老军垦手把手教技能,铁锨、镐头、拉犁都是最原始的家什。地窝子,就是地上简易棚和地下洞室相连,既保暖又防风,但就是“地下羊圈”,住着连个门都没有,进出得猫着腰,冬天水源更是难得,日常用的都是涝坝脏水,味道和杂质谁用谁知道。普通人最关心的还是吃喝拉撒,每家每口的工资不到十元,要养活一家三口已经很紧巴。唯有大伙逆境中互相帮衬,有人分自己采的野菜,有人用多余的榆树叶给没饭吃的孩子垫肚子。那些年在新疆,“累是累,但人心是暖的”,这是许多人至今回忆起来最真切的感受。

你以为最难的日子熬过就慢慢变好了吗?日子刚刚开始“平静”,新的问题又冒出来。1961年那个冬天,支边青年们在冰天雪地里挖排碱渠。土地结得跟石板似的,铁锨完全刨不动,靠鞭头、铁棒一层层凿打、用火点化解。野外工作,冻伤、脚崴很常见,医疗条件差,受伤只能用最简单的办法包扎,大家互相关照就像兄弟姐妹。生产任务永远在,工程量没完没了,拉爬犁运石、搬土方,衣服脏了湿了,有人只剩下一条裤子,还要轮着穿。男女老少挤地窝子,别说私人空间,连洗澡都是奢望。工资更是捉襟见肘,有时候工作多了还要扣钱,一家人的经济压力像石头一样压在肩头。

这种艰苦也不是没引来质疑。当年也有声音说,“干嘛非得去边疆,反正城里也有工作”,甚至有家长后悔把孩子送到支边。不少青年一度心里很矛盾,既想为国家多干事,又难以适应恶劣环境。有人偷偷在“地窝子”里哭,有人盼着能回家,信念与现实不断拉锯。

就在大家觉得生活艰难,一切都快吃不消的时候,意想不到的变化发生了:机械化设备开始引入,农具换成了机车,原本得靠手挖的坎儿井,如今用机器一小时就能搞定。配套设施跟着上:水利工程、电力建设、交通网逐步完善。尤其改革开放以后,新疆兵团建设换了新脸,五家渠市区、达坂河水库这些曾经寸草不生的地方,慢慢变成了热闹的家园。你在街头能看见地窝子的老人抱着孙子晒太阳,孩子们在操场奔跑,这些生动的日常,就是当年支边人的青春换来的。

不过别以为从此一帆风顺,现实还是给大家添堵。表面上五家渠和天山四场慢慢变得现代,可兵团建设的难题并没有彻底解决。新技术来了,但一下子推广开很困难,资金紧张、设备不足,一些新来的年轻人总觉得自己不像上一代那么能吃苦。老一辈和新人分歧加深,老军垦感慨“现在孩子过得太舒服,不懂当年那味苦”。社会保障虽然更好了,可有些历史遗留问题,比如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依然让不少退休工人心里堵得慌。

新的困难也出现:环境治理挑战更大,现代经济压力、社会变迁让兵团的集体精神面临考验。有人觉得自己拼了一辈子,该享受就享受;但也有人依旧怀念那段互帮互助的青春时光。不少受过苦的老人说,“现在条件太好,年轻人都挑活儿,不像我们那个年代吃得苦中苦”;而新一代则觉得,社会进步了,为什么还要一直比谁更能吃苦?

真要说那些支边故事都是正能量,咱可不能光听歌颂。你看张宝珍一家,干活不容易,挣的钱还时常被扣,住地窝子,喝脏水,忍着零下三四十度的冷,没了安全感还有医疗盲区。这种生活可不是人人受得了。有人说是磨炼意志,有人说是被忽悠吃苦——到底哪种更有道理?如果照着正方的说法,那岂不意味着当年大家受苦就是换来今天的幸福?那现在幸福了,是不是就要忘记过去的难?后来的改革和兵团建设,光靠“吃苦耐劳”就行了吗?要是只会苦熬,不搞技术进步,不引机器设备,不完善保障,难道能搬走戈壁上的一切障碍?

你看现在,楼房宽敞明亮,社会保障齐全,哪个还愿意捋榆树叶、抠地窝子?夸一句“当年的支边苦日子真有意义”,难道不是讽刺现在享受安逸、不肯出力的新青年?其实吧,这种“苦虽苦,但值得怀念”的说法,咋听像夸奖,实则说的是现代人不肯再受那样的苦,反而成了“好日子太多,苦难不够”的标准。这不就把一段艰难的历史变成了今天教育后人的谈资,大家都在感慨,却没几个人真能还原当年的痛与苦。你要我说,纪念那些支边青年,最重要不是喊口号,而是记住背后的辛酸和争议,少一些盲目赞美,多一点反思和质疑才是理性。

今天咱们讨论支边建设,偏偏总把“苦难”看成珍贵资源。可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机械化、技术进步,是不是光靠和风沙死磕,就能搬走戈壁的坚冰?过去的苦真就比现在的幸福有价值?你还觉得现在的青年“不懂吃苦”、“享受太多”吗?假如社会再一次号召大家去边疆修水库、挖大渠,谁还愿意放下手机、离开城市,再去地窝子里和风雪死拼?那些纪念和感怀,是在正视历史,还是在替现代人抹上教条?你怎么看待支边苦难和今天幸福之间的关系?欢迎评论区一起聊聊,不论你支持哪一方,愿意多吃点苦还是享受安逸,都来说说你的看法。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