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下暴雨,打工人被困揭示基建软肋

发布日期:2025-08-09 点击次数:148

2025年8月7日,郑州再次被暴雨围困。主城区中原区累积降水量突破90毫米,瞬间将16处下穿立交和多条城市主干道变成泽国,交通系统几近瘫痪。尽管市政部门迅速启动39座泵站,抽排了21.98万吨积水,气象部门也及时升级预警,发布了详尽的防御指南,但这座城市依然在强降雨面前显得不堪一击。这并非简单的“天灾”,而是城市规划与治理模式深层缺陷的又一次无情暴露,它尖锐地拷问着:我们究竟能否摆脱“逢雨必涝”的宿命,真正构建起一座“韧性城市”?

此次暴雨,与2021年“7·20”特大暴雨的惨烈记忆形成鲜明对比,却又有着惊人的相似。2021年,郑州单小时降雨量高达201.9毫米,那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灾难,彻底撕开了城市应急体系和基础设施的脆弱面。两年后,尽管此次降雨强度未达“7·20”的极端水平,但城市依然大面积积水,交通瘫痪。这清晰地表明,郑州在应急响应速度和效率上或许有所提升——预警更及时,泵站抽排更迅速——但城市排水系统的“硬伤”和深层结构性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这绝非简单的“补课”就能了事,而是需要一场从理念到执行的彻底变革,从“被动应对”的泥沼中挣脱,迈向“主动韧性”的康庄大道。

要实现城市韧性,智慧排水系统无疑是核心技术支撑,而非可有可无的“锦上添花”。传统的排水管理模式,如同盲人摸象,依赖人工巡检和经验判断,效率低下且响应滞后。一旦遭遇短时强降雨,信息不对称和决策迟缓往往导致灾情迅速扩大。反观那些走在前沿的城市,如重庆,其城市内涝治理数字化应用已部署700余台感知设备,整合42类数据资源,实现了“雨未下、人先到”的精准预警和智能调度,将内涝治理从“被动抢险”彻底转变为“主动智防”。沈阳地铁的“聪明”排水系统,通过物理防护与智能调控的无缝衔接,确保了极端天气下的安全运营。有人会质疑智慧排水系统的高昂建设成本,但这是一种短视。长远来看,精准预警和高效排涝所带来的内涝损失减少、市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以及城市运行效率的提升,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远超初期投入。这笔账,任何一个有远见的城市管理者都应该算得清清楚楚。

然而,技术再先进,也无法独立解决所有问题。城市韧性建设的真正阻力,往往在于根深蒂固的部门壁垒和僵化的治理思维。长期以来,“九龙治水”的困境导致权责不清、信息孤岛、协同不足,使得城市治理效率大打折扣。武汉东湖高新区在内涝治理中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破局的范本:通过高位统筹,制定《雨污水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并创新实施“清底数、查问题、抓整改、建体系”的攻坚策略。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行政区划和部门职能的限制,将水务管理从分散走向系统,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治理合力。要彻底解决部门利益冲突,必须建立常态化的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并强制推行基于数字平台的统一指挥调度体系。只有数据共享、信息透明、权责明确,才能确保各项防汛措施真正落地生根,而非停留在纸面。

更进一步,海绵城市理念的深度融合是构建城市韧性的另一条生命线。它并非简单的绿化工程,而是一种全新的城市水循环管理哲学。通过透水铺装、下沉绿地、雨水花园等“海绵体”设施,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呼吸”,在源头削减径流,滞蓄雨水,补充地下水,从而减轻市政排水管网的压力。扬州作为典型的平原水网城市,通过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不仅内涝防治标准从20年一遇提升至30年一遇,黑臭水体也全面消除,连续两年获得中央财政海绵城市建设示范补助资金的最高A级评价。这充分证明,将海绵城市与智慧排水系统相结合,能够构建起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从源头到末端全面提升城市韧性,让城市真正拥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郑州此次暴雨,是又一次残酷的警示,也是一次不容错过的契机。城市韧性建设,绝非一蹴而就的短期工程,而是一场持续、系统且需要巨大政治勇气的变革。它不仅需要顶尖的科技赋能,更需要打破既得利益、激活社会力量的协同治理新路径。如果城市管理者仍沉溺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应对,那么下一次“看海”的悲剧,只会是时间问题。让每一滴雨水都成为城市韧性的注脚,而非脆弱的标记,这才是我们对未来城市应有的承诺,也是对市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基本的尊重。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