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二战的转折点,不是莫斯科保卫战,而是斯大林格勒

发布日期:2025-08-18 点击次数:52

很多人会问:“德军第一次败退,不是在莫斯科吗?不是莫斯科战役才打破了德国闪电战的神话吗?那斯大林格勒何以被视作二战的转折点,而非莫斯科呢?”

说得对,莫斯科保卫战的意义确实重大:这可是“天下无敌”的德军,第一次被狠狠地揍了一顿。希特勒亦乱了阵脚,其妄图使东线战争速战速决的幻想彻底破灭。

可问题来了:苏联虽然赢了,但赢得并不彻底,反而差点被自己乐观崩了盘。莫斯科保卫战之后,有一场战役至关重要。此役关乎德国能否稳住阵脚,也关系到苏军能否乘胜追击。这场战役叫——勒热夫反击战,而这场战役背后,站着一个狠人:莫德尔。

莫斯科保卫战虽胜,苏军也虚了

1941年12月,莫斯科保卫战步入高潮。德军久攻未克,而苏军顽强抵抗,成功抵御住德军的攻势。

朱可夫、铁木辛哥、科涅夫三路反攻,节节胜利,把德军从莫斯科一路打回勒热夫、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斯大林甚至欣然设想:“再奋战一年,到1942年底战争便可终结!””

但他忽略了一件事:苏军也残了。兵力分散、后勤吃紧、天寒地冻……此时,德军虽士气受挫,却尚未彻底溃败。

关键就在于,谁能在这个空窗期稳住阵脚?

一场差点要了德军命的“勒热夫危机”

在莫德尔出场之前,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业已陷入半瘫痪之态。

苏军集结71万兵力,欲合围勒热夫、布良斯克、斯摩棱斯克三角区,其目标明晰,旨在一举鲸吞德军中路要害之处。

而在这片区域,仅余下六万德军残兵,且仅有一辆还能开动的三号坦克。所有人都认定这里守不住了。

希特勒都准备让中央集团军群“英勇就义”了,——直到莫德尔登场。

莫德尔的“疯子式反攻”

换了别人,肯定等死。但莫德尔不信邪。

他判断得异常精准:“德军现在不行了,但苏军也虚得不行。”于是他做了一个疯子决定——主动反攻!

你没听错,敌军兵力10倍于我,我反手就打。苏军本来都快突破防线了,结果被德军突然一个“反冲锋”,吓得阵脚大乱。前线的包围圈被撕开,后方交通线重新接通,第九集团军重新站稳。

苏军一看,你不是崩了吗?咋还反打我?赶紧再调两个集团军,加码攻势,打算强压过去。结果又被莫德尔一套骚操作“秀麻了”:

把受损单位“回炉重造”,直接一个团拆成几个连,重新组合成“灵活小队”;

推出“蜗牛战术”——不断出击骚扰、诱敌深入、局部包围;

正面则死守支撑点,制造你攻不下、耗死你的幻觉。

苏军本想“乘胜追击”,结果被耗成了“原地转圈圈”。

元首官兵团的伏击与反包围

更狠的是,莫德尔临门一脚来了个经典“后插一刀”:

派出帝国师元首官兵团(650人)埋伏在福尔加河畔,死守阵地,零下52度也不退一步。

一旦苏军出现破绽,直接调六个师反包围!

结果两个苏军集团军被活活切断,再调兵来救,也被牵一发动全身,整个苏军北线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塌了下去。

最终,朱可夫的反攻以失败告终,斯大林“于1942年结束战争”的美好愿景就此破灭。

为什么不是莫斯科,而是斯大林格勒是转折点?

说到底,莫斯科战役确实是苏军第一次扳回一局,但不是根本性扭转乾坤的节点。

因为在那之后,德军还能稳住防线,还能打“蓝色行动”,还能打出高加索突破,能推进到斯大林格勒。

换句话说:莫斯科只是一次“挫败”,但德国还有“希望”。

但斯大林格勒之战全然不同,此乃一场货真价实的毁灭性惨败。

保卢斯24万人全军覆没;

再也没有力量发动大规模进攻;

战争从此进入“苏军推进,德军被动”的大逆转。

斯大林格勒被定为历史转折点而非莫斯科,其原因何在?

然而,若无莫德尔于莫斯科保卫战之后的扭转乾坤之举,这场战争或许根本无法延续至斯大林格勒战役!

所以,真正撑起德军“最后的底线”的,不是希特勒,也不是戈林,而是这个“防守疯子”——莫德尔。

他不是赢了战争,但他赢得了时间。而正是这“时间”,决定了二战将走向何方。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