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精致主义的美学革命
在TikTok、Instagram等社交平台上,一场颠覆传统审美的妆容革命正在悄然发生。这种被称为“倦容少女妆”(Tired Girl Makeup)的潮流,以其标志性的苍白肤色、晕染的烟熏眼妆和刻意放大的黑眼圈,在Z世代中迅速蔓延。截至2025年8月,#TiredGirlMakeup话题在TikTok上的播放量已突破2.3亿次,相关教程视频日均新增超5000条,成为继“Clean Girl Aesthetic”后最具争议性的美妆现象。
这种妆容的核心在于将疲惫感符号化:通过灰色调修容突出颧骨凹陷,用深棕色眼影在眼袋处制造瘀青般的阴影,再以哑光裸色唇膏弱化唇部存在感。不同于传统妆容对无瑕肌肤的追求,“倦容少女妆”刻意保留皮肤的自然纹理,甚至用眉胶刷出凌乱的毛流感眉毛,营造出刚经历通宵奋战的真实感。洛杉矶化妆师Sophia Lee在接受《Vogue》采访时指出:“我们不再试图掩盖熬夜后的憔悴,而是将这种状态转化为一种美学语言。”
二、Z世代的压力可视化表达
这种妆容的流行与Z世代面临的现实困境紧密相关。根据全球压力指数报告,1995-2005年出生的Z世代以9.2的压力指数位居各代际之首,学业内卷、就业焦虑、气候危机等多重压力使其成为“最疲惫的一代”。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Dr. Emily Chen的研究表明,这种妆容实际上是一种创伤后成长的可视化表达:“当年轻人意识到无法改变社会结构性压力时,他们选择将疲惫转化为一种身份标识,通过化妆仪式来获得对自身处境的掌控感。”
TikTok上的热门标签#MakeupAsCopingMechanism(妆容即应对机制)下,超过120万条视频记录了年轻人的真实心声。19岁的大学生Mia在视频中展示自己的化妆过程:“每次画这个妆,我都在提醒自己,即使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我依然有力量定义自己的美。”这种将黑色幽默注入妆容的做法,与90年代垃圾摇滚(Grunge)文化中“以丑为美”的反叛精神形成跨时代呼应。
三、与主流审美的对抗性对话
“倦容少女妆”的兴起,本质上是对“纯净女孩美学”(Clean Girl Aesthetic)的反叛。后者强调清透底妆、自然眉形和健康光泽肌,其代表人物海莉·比伯(Hailey Bieber)的“釉面甜甜圈妆”曾统治2023-2024年的美妆潮流 。而“倦容少女妆”则反其道而行之:使用比肤色浅两度的粉底制造病娇感,用深灰色眼影在眼窝处晕染出阴影,甚至用棕色眼线笔在眼下画出假黑眼圈。伦敦时尚评论员Olivia Wang犀利指出:“这是对Instagram滤镜美学的解构——当所有人都在展示完美生活时,Z世代选择用真实的疲惫感刺破这种虚伪的乌托邦。”
这种对抗性在《星期三》女主角詹娜·奥尔特加(Jenna Ortega)的造型中达到高潮。化妆师塔拉·麦克唐纳(Tara MacDonald)透露,为塑造哥特少女的独特气质,团队刻意保留奥尔特加的自然黑眼圈,并通过灰调修容强化面部凹陷感。这种“缺陷美学”在剧集播出后引发模仿热潮,相关话题#WednesdayAddamsMakeup在TikTok上获得超1.8亿次播放,成为“倦容少女妆”破圈的关键节点。
四、行业的焦虑与转型
美妆行业对这种潮流的反应呈现两极分化。一方面,传统品牌如雅诗兰黛、兰蔻仍在主推“无瑕肌”概念,其2025年新品发布会依然强调“零毛孔”底妆技术;另一方面,新兴品牌如Glossier、Youthforia则敏锐捕捉到趋势变化,推出“反遮瑕”产品线。Youthforia的“Barely There”系列粉底液特意保留皮肤的自然纹理,其营销文案写道:“你的黑眼圈不是瑕疵,而是生活的勋章。”
这种转变在社交媒体上引发激烈讨论。美妆博主@MakeupByMaya在视频中对比两种妆容:“当大品牌还在教我们如何隐藏真实面貌时,Z世代已经用化妆刷书写自己的生存哲学。”这种观念冲突直接反映在销售数据上——2025年上半年,遮瑕产品销量同比下降12%,而哑光灰调眼影盘的销售额激增37%。
五、超越妆容的文化隐喻
“倦容少女妆”的流行,揭示了Z世代独特的生存智慧。他们不再追求“完美受害者”的形象,而是将疲惫转化为一种抵抗的武器。在TikTok用户@TiredGirlDiary的视频中,她一边化妆一边念白:“我知道这个世界期待我永远精力充沛,但我选择用黑眼圈告诉它——我来过,我抗争过,我依然活着。”这种将个人困境升华为文化符号的做法,与20世纪60年代嬉皮士运动中的“花之力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正如趋势预测机构The Future Laboratory指出的:“这不仅仅是一种妆容潮流,更是Z世代重新定义美丽标准的宣言。当社会要求他们时刻保持完美时,他们用‘不完美’的妆容宣告——真正的力量,在于接纳自己的脆弱。”这种美学转向,或许正在为我们打开一扇理解年轻世代精神世界的新窗口。
博雅文成:本文仅供参考之用,并不构成要约、招揽或邀请、诱使、任何不论种类或形式之申述或订立任何建议及推荐,读者务请运用个人独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资决定,如因相关建议招致损失,概与作者本人无关、编者及作者无涉。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
#AI国际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