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基于真实社会现象改编创作,人物姓名均为化名,旨在探讨教育选择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妈!妈!快来看!"李明声音颤抖得几乎破音。
"怎么了?又考砸了?"母亲王秀兰从厨房冲出来,围裙还沾着面粉。
"海南大学!我被海南大学录取了!"
"什么?!"父亲李建国手里的烟头掉在地上,"那个破学校也要庆祝?"
"爸,你不懂!"李明眼睛通红,"这不是什么破学校!"
王秀兰一把夺过录取通知书,看清楚上面的字后,整个人瘫坐在沙发上。
"这...这是真的?"她的声音在发抖。
邻居张大妈正好路过窗前,看见这一家三口抱头痛哭的样子,嘴里嘀咕着:"不就是个海南的学校吗,至于这样?"
她哪里知道,这个被李明当作"兜底"的选择,将彻底改变这个负债累累家庭的命运。
01
2023年3月的那个雨夜,李明坐在昏暗的台灯下,面前摊着厚厚的复习资料。墙上的日历显示着"距离考研还有285天",这是他用红笔标注的倒计时。
23岁的李明已经是第三次踏上考研路了。
"明儿,吃饭了。"王秀兰端着一碗热腾腾的面条走进房间。
"妈,我不饿。"李明头也不抬。
"不行,必须吃。你看你瘦的,都快成竹竿了。"王秀兰把面条放在桌上,心疼地看着儿子。
李建国从门外经过,停下脚步:"秀兰,你别惯着他了。23了还在家啃老,村里人都在背后指指点点。"
"你说什么呢!"王秀兰瞪了丈夫一眼,"明儿这是为了以后有出息!"
"出息?两次都考砸了,还谈什么出息!"李建国声音提高了八度,"隔壁老王家的小子,和明儿一般大,现在工地上一个月挣七八千呢!"
李明握笔的手僵住了。这样的争吵几乎每天都要上演一次。
"爸,你给我一年时间,就一年。"李明转过身,眼神坚定,"如果这次还考不上,我就出去找工作。"
李建国看着儿子通红的眼睛,叹了口气:"一年就一年。但是家里真的撑不住了。"
确实撑不住了。为了供李明读书,这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已经欠债20万。李建国和王秀兰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干活,晚上还要去镇上的工厂打零工。50多岁的人了,身体早就透支了。
更要命的是,村里的流言蜚语越来越难听。
"你看看李家那小子,都23了还在家啃老。"
"考了两次都没考上,还不死心。"
"我要是他爹,早就让他滚出去打工了。"
这些话像刀子一样扎在一家三口的心里。
4月的一个下午,李明正在图书馆复习,突然接到母亲的电话。
"明儿,你爸晕倒了,在医院呢!"王秀兰的声音带着哭腔。
李明丢下书包,疯了似的跑向医院。
病房里,李建国躺在床上,脸色苍白如纸。医生说是过度劳累加上营养不良导致的。
"爸..."李明握住父亲的手,眼泪止不住往下流。
"没事,死不了。"李建国虚弱地笑了笑,"你别担心,好好复习。"
但李明知道,父亲是为了供他读书才累成这样的。那一刻,他真的想放弃了。
当天晚上,李明在病房外的走廊里给同学打电话:"我想放弃了,不考了。"
"别傻了,都坚持这么久了。"同学劝他,"而且你爸要是知道你因为他放弃,会更难受的。"
就在这时,李明听到病房里传来父母的对话。
"建国,要不我们劝明儿别考了吧,家里真的撑不下去了。"
"不行!"李建国的声音虽然虚弱,但很坚决,"咱们苦点累点没关系,不能让孩子一辈子在村里种地。他要是考上了,咱们这些苦就值了。"
"可是万一又考不上呢?"
"那也要试。我就不信,咱们明儿比别人笨!"
李明靠在墙上,眼泪如雨下。那一刻,他下定决心,这次一定要成功。
5月开始,李明的作息变得更加规律。每天早上5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除了吃饭和必要的休息,其他时间全部用来学习。
但压力也在一天天增大。
一天傍晚,李明去村口小店买文具,听到几个村民在聊天。
"李家那小子还在准备考研呢。"
"都23了,还不死心。"
"我看他这辈子都考不上,就是个书呆子。"
"他爹妈也真是的,都快60了还要供他,图什么呀。"
李明握紧了拳头,快步走出小店。
回到家,母亲正在做饭。看到儿子的脸色不对,她赶紧问:"怎么了?"
"没事。"李明努力挤出一个笑容。
"是不是又听到那些闲话了?"王秀兰放下锅铲,"明儿,你别理他们。妈相信你一定能考上。"
"妈,如果我这次还考不上怎么办?"
"不会的。"王秀兰坚定地说,"妈有预感,你这次一定能成。"
6月的天气越来越热,李明的复习也进入了最后冲刺阶段。但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又出了状况。
那天晚上,李明正在复习,突然听到父母在隔壁房间争吵。
"秀兰,我们真的没钱了。"李建国的声音很沮丧,"刚才老张又来催债了,说再不还钱就要起诉我们。"
"那怎么办?明儿马上就要考试了。"
"要不,让他先工作几年,等有钱了再考?"
"不行!现在放弃,前面的努力都白费了!"
"可是我们真的撑不住了啊!"
李明听着父母的争吵,心如刀割。他知道,为了供自己读书,父母已经掏空了所有的积蓄,甚至借遍了所有能借的人。
第二天早上,李明主动找到父母:"爸妈,要不我去打工吧,考研的事情以后再说。"
"不行!"王秀兰斩钉截铁地拒绝了,"都到这份上了,不能前功尽弃。妈去找亲戚借钱。"
"妈..."
"别说了,这是妈的决定。"
看着母亲坚决的样子,李明的眼泪再次涌了出来。
02
2023年12月,研究生入学考试如期而至。
考试前一晚,李明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三年来的努力,家庭的牺牲,村里人的质疑,所有的一切都将在接下来的三天里见分晓。
"明儿,睡了吗?"王秀兰轻敲房门。
"还没有,有点紧张。"
母亲推门而入,手里端着一杯热牛奶:"喝点牛奶,能助眠。"
李明接过杯子,发现母亲的手有些颤抖。
"妈,你是不是也紧张了?"
王秀兰笑了笑:"有点。这三年,咱们全家都在等这一天呢。"
"妈,如果我这次还考不上..."
"会考上的。"王秀兰打断了儿子的话,"妈相信你。"
考试那两天,李明发挥得还算正常,但心里还是没底。毕竟前两次的失败给他留下了阴影。
考试结束后的那个晚上,一家三口坐在客厅里,谁都没说话。
"考得怎么样?"李建国最先打破沉默。
"感觉还行,但具体能不能过线,还得等分数出来。"李明如实回答。
"那就好。"李建国点点头,"不管结果如何,你都尽力了。"
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
2024年2月21日,考研分数公布的日子终于到了。
那天早上,李明早早就醒了,但一直不敢查分数。直到中午12点,在父母的催促下,他才颤抖着手打开电脑。
"386分!"李明激动地喊出来。
"多少?386?"王秀兰不敢置信。
"是的,386分!过了国家线!"
一家三口抱头痛哭。三年的坚持,终于有了回报。
但高兴没多久,新的问题又来了。
李明的目标院校是华中科技大学,但386分只是刚过国家线,想进复试还有一定距离。
"要不调剂吧。"同学建议他。
调剂,意味着要降低要求,去一些实力相对较弱的学校。
李明开始在调剂系统里寻找合适的学校。经过反复比较和筛选,他最终锁定了几所学校,其中就包括海南大学。
"海南大学?"同学看到他的选择,有些惊讶,"你确定要去海南?那么远。"
"没办法,现在不是挑三拣四的时候。"李明苦笑道。
实际上,对于海南大学,李明了解得并不多。在他的印象里,这就是一所地处偏远的普通大学。但现在的情况是,能有学上就不错了。
3月下旬,调剂结果陆续公布。
李明的前几个志愿都没有消息,只有海南大学发来了复试通知。
"去海南?"王秀兰看着复试通知,有些担心,"那么远,而且我们对那个学校也不了解。"
"妈,现在没得选了。"李明说道,"能有机会读研就不错了。"
李建国也有些担心:"海南大学,听起来就不是什么好学校。你确定要去?"
"爸,现在是海南大学选我,不是我选海南大学。"李明苦笑着说。
一家人商量了很久,最终还是决定去参加复试。
4月初,李明独自踏上了去海南的飞机。这是他第一次坐飞机,也是第一次离家这么远。
海南大学的校园比想象中要大一些,环境也还不错。但李明总感觉这里有些与世隔绝的感觉。
复试那天,李明紧张得不行。导师问了一些专业问题,他回答得还算流利。
"你为什么选择我们学校?"一位老师问道。
这个问题让李明有些尴尬。他总不能说是因为没有其他选择吧。
"我觉得海南大学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李明硬着头皮回答。
面试结束后,李明心里忐忑不安。他不知道自己的表现如何,也不知道结果会是什么样。
一周后,复试结果公布了。
"通过了!"李明在电话里兴奋地告诉父母,"我被录取了!"
"真的吗?太好了!"王秀兰在电话那头激动得不行。
虽然这不是理想中的学校,但毕竟是研究生,总比什么都没有强。
回到家后,李明开始准备入学的各种手续。
03
5月的一个下午,李明正在网上查看海南大学的相关信息,准备做入学准备。
"明儿,村里的张叔叔来了,说要恭喜你考上研究生。"王秀兰在外面喊道。
李明走出房间,看到张叔叔正坐在客厅里。
"明儿,听说你考上研究生了,恭喜恭喜!"张叔叔笑着说道。
"谢谢张叔。"李明客气地回答。
"考上哪个学校了?"张叔叔好奇地问。
"海南大学。"李明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海南大学?"张叔叔愣了一下,然后笑了,"呵呵,海南的学校啊,挺好的,挺好的。"
虽然嘴上说着"挺好的",但李明能感觉到张叔叔语气中的敷衍。
张叔叔走后,王秀兰有些担心地问:"明儿,海南大学真的好吗?我看张叔叔的表情好像有些..."
"妈,你别多想。"李明安慰母亲,"研究生就是研究生,不管在哪个学校读。"
但实际上,李明心里也没底。
接下来的几天,陆续有亲戚朋友来恭喜。但李明发现,每当他提到"海南大学"这四个字时,大家的反应都有些微妙。
"海南大学啊,没听说过,应该是新建的学校吧。"
"海南那么远,去那里读书不太方便吧。"
"怎么不选个近一点的学校呢?"
这些话让李明越来越没有信心。他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
一天晚上,李明的高中同学刘伟打来电话。
"听说你考上研究生了,恭喜!"刘伟在电话里说道。
"谢谢。"李明回答。
"哪个学校?"
"海南大学。"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钟,然后刘伟笑了:"海南大学?老同学,你这是图什么啊?那地方鸟不拉屎的,学校也不怎么样。你要是想读研,还不如再考一年,争取考个好点的学校。"
"已经考了三年了,不想再考了。"李明有些无奈地说。
"那也不能随便找个学校啊。海南大学,听都没听过,肯定是个野鸡大学。"
刘伟的话像针一样扎在李明的心里。挂了电话后,李明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中。
也许大家说得对,海南大学确实不是什么好学校。也许自己应该再考一年,争取考个更好的学校。
但三年的煎熬,家庭的负担,还有父母的期待,让他不敢再冒险了。
6月底的一天,李明收到了海南大学寄来的资料袋,里面有录取通知书和一些入学须知。
李明拿着录取通知书,心情复杂。这张纸代表着他三年努力的结果,也代表着一个新的开始,但同时也代表着妥协和无奈。
"明儿,录取通知书来了?"王秀兰走过来问。
"嗯,来了。"李明把通知书递给母亲。
王秀兰仔细看着通知书上的每一个字,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海南大学,听起来挺好的。"
"妈,你别安慰我了。"李明叹了口气,"这个学校确实不怎么样,但现在也没别的选择了。"
"怎么不怎么样了?"李建国从外面回来,听到了儿子的话,"研究生就是研究生,不管在哪个学校读,都比本科强。"
"可是别人都说海南大学不好。"李明说出了心里的担忧。
"别人说什么重要吗?"李建国有些生气,"你考上研究生,这就是本事!那些说三道四的人,他们的孩子有几个能考上研究生的?"
李建国的话让李明感到一丝安慰,但心里的疑虑并没有完全消除。
7月的一个晚上,李明在网上搜索海南大学的相关信息,想更多地了解这所即将就读的学校。
搜索结果显示的信息并不多,大多是一些官方的介绍,内容也比较简单。这让李明更加确信,海南大学确实不是什么知名学校。
就在这时,QQ上一个许久未联系的同学发来消息。
"听说你考上海南大学了?"
"嗯,是的。"李明回复。
"哈哈,海南大学啊,那不是个三流学校吗?你怎么会选择去那里?"
看到这条消息,李明的心彻底沉了下去。连同学都这样说,看来海南大学真的不是什么好学校。
那一夜,李明失眠了。他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也开始担心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8月初,距离开学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李明开始准备行李,心情却越来越沉重。
"明儿,你怎么看起来不太高兴?"王秀兰注意到了儿子的情绪变化。
"没什么,就是有点紧张。"李明不想让母亲担心。
"是不是因为海南大学的事情?"王秀兰看出了儿子的心思,"明儿,妈知道你心里不痛快。但是妈想告诉你,不管你去哪个学校,妈都支持你。"
"妈..."李明的眼眶有些湿润。
"而且,谁说海南大学不好了?"王秀兰继续说道,"我看那个录取通知书印得挺精美的,学校肯定不差。"
李建国也走过来:"明儿,你爸妈文化不高,不知道哪个学校好哪个学校不好。但我们知道,只要你能学到东西,在哪个学校都一样。"
父母的话让李明感到温暖,但心里的疑虑依然存在。
8月25日,距离开学还有一周时间。李明正在房间里整理行李,突然听到外面有人敲门。
"快递!李明收快递!"
李明走出房间,接过快递员手中的包裹。这是海南大学寄来的入学资料补充包。
回到房间,李明打开包裹,里面除了一些入学须知,还有一本学校宣传册。
李明随手翻开宣传册,突然看到了什么,整个人愣住了。
"这...这是什么?"他揉了揉眼睛,以为自己看错了。
李明快步走出房间:"爸!妈!你们快过来看这个!"
李建国和王秀兰听到儿子的声音有些异常,赶紧跑过来。
"怎么了?出什么事了?"王秀兰紧张地问。
"你们看这个!"李明指着宣传册上的某个标识,声音颤抖,"海南大学...海南大学上面有这个标志!"
李建国凑近一看,虽然不太认识那个标志,但能感觉到事情不简单:"这是什么意思?"
"我也不敢相信!"李明拿出手机开始疯狂搜索。
几分钟后,李明看着手机屏幕上显示的信息,脸色变得苍白。
"爸、妈...你们坐下。"李明的声音在发抖。
"到底怎么了?"王秀兰感到事情不对劲。
李明深吸一口气:"海南大学...海南大学是211大学!"
李建国和王秀兰同时愣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
"什么是211?"王秀兰小声问道。
李明继续搜索,脸上的表情越来越震惊:"211工程...国家重点大学...全国只有112所..."
"你是说...海南大学是重点大学?"李建国的声音颤抖着。
"不仅是重点大学!"李明的声音越来越激动,"它还是...还是..."
话还没说完,李明突然瘫坐在沙发上,手机差点掉在地上。王秀兰看到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文字,虽然不太看得懂,但从儿子的表情就能看出,这绝对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04
"双一流!海南大学是双一流建设高校!"李明终于说出了完整的话,整个人像是虚脱了一样。
这一刻,客厅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王秀兰呆呆地看着儿子,半天才反应过来:"双一流是什么?"
"妈,双一流就是..."李明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就是国家最顶尖的大学!比985、211还要厉害!全国只有42所学校入选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你是说..."李建国的声音颤抖着,"咱们明儿考上的是全国最好的大学之一?"
"是的,爸!"李明激动得站了起来,"而且你们知道吗?海南大学虽然地处海南,但它的实力完全被低估了!"
李明继续在手机上搜索着相关信息,每看到一条,就兴奋地读给父母听:
"你们听这个:海南大学是海南省唯一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还有这个:学校有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博士点,3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这个更厉害:作物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植物学与动物学、化学、材料科学也进入了ESI全球前1%!"
每读一条信息,李明的声音就激动一分。而李建国和王秀兰则越听越震惊。
"明儿,你的意思是..."王秀兰小心翼翼地问,"海南大学其实是个很厉害的学校?"
"不是很厉害,是非常厉害!"李明纠正母亲,"妈,你知道吗?全国有2000多所大学,能进入211工程的只有112所,而能进入双一流的更是只有42所!海南大学就是其中之一!"
李建国听着儿子的话,眼眶渐渐湿润了:"那...那为什么之前没有人告诉我们这些?"
这个问题让李明也陷入了沉思。是啊,为什么?
"爸,我想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李明慢慢分析道,"海南离内地太远了,很多人对它有偏见,以为它是个偏远落后的地方,所以连带着对海南的大学也有误解。"
"还有一个原因,"李明继续说道,"海南大学虽然实力很强,但它的宣传确实不如北京、上海那些学校做得好,所以知名度相对较低。"
正说着,李明的手机响了。是之前那个嘲笑他的高中同学刘伟打来的。
"接吗?"李明看着来电显示,心情复杂。
"接吧,让他也长长见识。"李建国鼓励儿子。
"喂,刘伟。"李明接起电话。
"明儿,我刚才在网上查了查海南大学,发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刘伟的声音异常激动。
"什么消息?"李明明知故问。
"海南大学是211,还是双一流!我的天啊,你这是捡到宝了!"刘伟几乎是在吼,"我之前真是有眼无珠,竟然说它是野鸡大学!"
听到刘伟的话,李明、李建国和王秀兰对视一眼,都忍不住笑了。
"是啊,我也是刚刚才知道。"李明平静地回答。
"明儿,你知道吗?我查资料的时候发现,海南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其实不低,只是因为地理位置偏远,很多人不愿意报考,所以才显得好像很容易考上。但实际上,能考上海南大学的都是学霸!"
"真的吗?"李明有些意外。
"当然是真的!而且我还查到,海南大学的毕业生就业率非常高,很多都进了国企、外企,还有不少考上了公务员!"
挂了电话,李明的心情彻底明朗了。
"明儿,现在你放心了吧?"王秀兰笑着问儿子。
"不仅放心,简直是太惊喜了!"李明激动地说,"妈,你知道吗?我现在才意识到,我们无意中做了一个多么正确的决定!"
就在这时,邻居张大妈又路过窗前,看到李家三口人又在客厅里激动地讨论着什么。
"这一家人今天怎么了?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的。"张大妈嘀咕着。
她哪里知道,这个她眼中"不就是个海南的学校"的地方,实际上是让无数考生梦寐以求的国家重点大学。
接下来的几天,李明开始深入了解海南大学的各种信息。他发现,这所学校的实力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强。
"爸妈,你们听这个。"李明拿着笔记本电脑,兴奋地给父母介绍,"海南大学有一个很厉害的专业叫作物学,在全国排名前十!"
"作物学?就是研究种地的?"李建国好奇地问。
"不是简单的种地,爸。"李明解释道,"现在的作物学涉及生物技术、基因工程、智能农业等很多高科技领域。毕业生可以去农业部、科研院所、大型农业企业工作,待遇都很不错。"
"而且,"李明继续说道,"海南大学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国家对海南的政策支持。海南现在是自贸港,发展前景非常好,在那里读书对将来的发展很有帮助。"
王秀兰听着儿子的话,眼中满含骄傲:"明儿,妈为你高兴。三年的坚持没有白费。"
"妈,不仅没有白费,简直是超值!"李明笑着说,"如果我当初了解海南大学的真实实力,可能还不敢报考呢。因为我的分数刚好够线,如果它的知名度更高一些,竞争肯定更激烈。"
李建国也感慨地说:"这叫什么来着?"
"因祸得福!"李明和王秀兰异口同声地说道。
当天晚上,李明给自己的导师发了一条短信,表达了对即将开始的研究生生活的期待。
导师很快回复了:"欢迎你加入海南大学这个大家庭。你会发现,这里虽然远离大陆,但学术氛围很浓厚,而且有很多你想象不到的机会。"
看到导师的回复,李明更加期待即将到来的求学生活了。
05
8月30日,李明踏上了前往海南的航班。这一次,他的心情和之前完全不同了。
在飞机上,李明遇到了一个同样要去海南大学报到的学生。
"你也是海南大学的新生?"那个学生主动打招呼。
"是的,研究生。你呢?"李明回答。
"我是本科生,从北京考过来的。"那个学生说,"我爸妈开始都不同意我来海南,觉得太远了。但我坚持要来,因为我查过资料,海南大学是211,而且发展前景很好。"
"你家人现在支持你了吗?"李明好奇地问。
"现在支持了。我爸说,能考上211就很不错了,而且海南现在是自贸港,机会很多。"
听到这个学生的话,李明更加确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到了海南大学,李明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校园比他想象中要大得多,建筑也很现代化。椰树成荫,环境优美,完全没有他之前想象的那种"偏远落后"的感觉。
"这就是我要学习三年的地方。"李明心中感慨万千。
报到的第一天,李明见到了自己的导师——一位海外归来的博士,曾在国外顶尖大学做过访问学者。
"李明,欢迎来到海南大学。"导师热情地接待了他,"我看了你的资料,基础很扎实。相信在我们这里,你会有很好的发展。"
"老师,海南大学的实力真的很强吗?"李明忍不住问道。
导师笑了:"你这个问题,说明你之前对我们学校了解得还不够。海南大学在某些领域的研究水平,在全国都是领先的。比如我们的作物学,不仅在国内排名前列,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声誉。"
"而且,"导师继续说道,"海南的地理位置虽然相对偏远,但这也给了我们一些独特的优势。比如,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在内地无法进行的研究,我们的学生也能接触到更多样化的学术资源。"
听到导师的话,李明对未来的学习生活更加充满信心了。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李明参加了各种入学活动,认识了很多新同学。他发现,这些同学都很优秀,有的甚至是放弃了内地一些知名大学的机会,专门来到海南大学的。
"你为什么选择海南大学?"李明问一个来自上海的同学。
"因为这里的专业实力很强,而且海南的发展前景很好。"那个同学回答,"我觉得在这里读书,将来的机会可能比在上海还要多。"
这话让李明大受启发。
一个月后,李明给家里打电话,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
"明儿,在那边还适应吗?"王秀兰关切地问。
"妈,我不仅适应了,而且越来越喜欢这里了。"李明兴奋地说,"这里的老师都很厉害,同学也都很优秀,学习氛围特别好。"
"那就好,那就好。"王秀兰在电话那头笑得很开心。
"妈,你知道吗?我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海南大学会被选入双一流建设高校了。这里真的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挂了电话,李明站在宿舍的阳台上,看着远处的椰树和蓝天,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三年的坚持,家庭的牺牲,村里人的质疑,所有的这一切,在这一刻都有了意义。
他想起了那个雨夜,想起了父亲病床上坚定的话语,想起了母亲眼中的泪水和期待。
如果没有那三年的坚持,如果没有家人的支持,如果没有那份"无知者无畏"的勇气,他永远不会有机会走进这所被严重低估的顶尖大学。
有时候,命运就是这样奇妙。你以为的"将就",可能恰恰是最好的选择。你以为的"兜底",可能正是人生的华丽转身。
一年后,李明在学术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获得了国家奖学金。他的导师推荐他参加了几个重要的学术会议,他的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同行的认可。
更令人惊喜的是,海南大学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推出了很多优惠政策。李明不仅学费全免,每个月还能拿到不少的生活补贴。
"明儿,听说你们学校给你发奖学金了?"李建国在电话里问。
"不只是奖学金,爸。"李明高兴地说,"学校还给我提供了很多实习和实践的机会。我现在参与的几个项目,将来毕业了都能成为很好的就业优势。"
"那太好了!"李建国的声音中满含骄傲,"明儿,爸为你高兴。"
"爸,我现在真的觉得,当初选择海南大学是我做过的最正确的决定。"
"是啊,有时候命运就是这么奇妙。"李建国感慨地说。
两年后的春天,李明即将研究生毕业。他收到了好几个工作offer,其中包括一些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
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他还收到了几所国外大学的博士申请邀请。
"海南大学的推荐信在国外也很有分量。"一位准备出国的师兄告诉他,"很多外国人对中国的211、985概念很清楚,他们知道海南大学的实力。"
听到这话,李明更加感慨。
当初那个被他当作"兜底"选择的学校,现在成了他人生路上最重要的跳板。
毕业典礼那天,李明的父母专程来到海南参加仪式。
当他们看到儿子穿着学位服站在台上,看到他获得优秀毕业生称号,看到他被推荐为校友代表发言,两个朴实的农民眼中满含泪水。
"感谢海南大学给了我人生最重要的三年。"李明在台上深情地说,"在这里,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如何客观地看待世界。"
"有时候,我们会因为偏见而错过机会,也会因为无知而意外收获。但不管怎样,只要我们坚持努力,命运总会给我们最好的安排。"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毕业后,李明选择了留在海南工作。他加入了一家国际化的农业科技公司,年薪30万,这在当地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收入了。
更重要的是,他在这里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回想起那个炎热的夏天,回想起全家人围着录取通知书哭泣的场景,李明真的觉得,那是他人生中最幸运的时刻。
如果当初他"理性"一些,如果当初他更多地听取别人的"建议",如果当初他没有那份"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他永远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有时候,最好的选择并不是最热门的选择,最适合的道路并不是最拥挤的道路。
那个被他标记为"兜底"的选择,最终成就了他最精彩的人生。
而这一切,都源于一家人在收到录取通知书时的那次"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