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出游记录#
红枣困局:减产热遇库存冷,枣农忧思无人知
新疆枣园。硕果累累。却难掩市场困境。
减产预期在炒作。高库存却是冰冷现实。
枣农站在树下。眼神复杂。今年收成如何?没人能说清。
一、 天气作祟,减产已成定局?
2025年。新季红枣确实面临减产。
5-6月。南疆沙尘频繁。
头茬花坐果受影响。6月中旬后持续高温。
后续坐果率令人担忧。
7月下旬。生理落果、大风、冰雹。
部分枣园出现脱落现象。
减产预期持续升温。
Mysteel调研估算。2025年红枣产量较2024年下降20%-25%。
产量预计仅56至62万吨。
但另一份报告更悲观。预估产量低至42万吨。
同比正常年份减少35%。
为什么差异这么大?
调研时间点是关键。
7月下旬的高温。导致额外落果。
许多调研未能充分反映这一影响。
枣园内膛区域。通风透光差。
坐果情况往往被低估。
调研难度大。
真相要等到10月定产。
二、 高库存:压在价格上的大山
尽管新枣可能减产。但陈枣库存高企。
全国红枣库存仍近40万吨。
河北沧州占比较大。
其次是新疆、河南。
期现公司及产业套保货源冻结。
难以流通至现货市场。
导致市场可供流通的成品货源少。
原料和等外品居多。
样本点数据同样说明问题。
36家样本企业物理库存9410吨。
同比增加76.45%。
社会库存呢?
按正常消费水平。最终旧季库存约剩30-35万吨。
供应压力依然显著。
这就是现实。减产的故事好听。但高库存的压力更直接。
三、 需求,疲软得令人担忧
红枣卖不动了?
近年来。红枣年消费量缺乏新增长点。
2025年。经济环境和消费习惯变化。
终端需求表现平淡。
贸易商多按需采购。
市场交投氛围冷清。
电商渠道分流了传统批发市场的需求。
进一步弱化价格反弹的支撑力。
虽然有阶段性补货需求。
但对现货价格支撑有限。
整体需求并未异常旺盛。
双节备货旺季不旺?
目前看终端需求并未爆发性增长。
下游采购多按需进行。
现货价格窄幅波动。
河北特级(B类)10.35元/公斤。
一级(C类)9.50元/公斤。
销区市场到货量普遍不多。
整体成交氛围清淡。
需求疲软。成为压制价格上涨的又一重要因素。
四、 价格走势:震荡,还是震荡
期货市场。反应剧烈。
受减产预期影响。6月中下旬成交放量。
价格震荡加剧。
从每吨9800元的低位快速攀升。
7月初突破每吨11000元大关。
7月2日。主力合约创出每吨11325元高点。
然后快速回落。
7月下旬。减产预期重新升温。
期货再度上涨。
8月。主力合约2601一度触及每吨11825元。
距离12000元大关仅一步之遥。
但随后进入高位震荡局面。
9月4日。红枣期货主力合约CJ2601收盘价10910元/吨。
跌幅达3.75%。
资金扰动明显。
开仓1小时空头增仓约6988手。
收盘前一小时空头减仓6611手。
属日内短线资金扰动。
大幅波动。让市场参与者风险加大。
但也提供了操作空间。
五、 未来:路在何方?
当前红枣市场。
正处于“青黄不接”阶段。
“新旧季交替”。
“减产预期与高库存现实”博弈。
市场情绪复杂。
矛盾与博弈并存。
持货商心态分化明显。
部分积极出货回笼资金。
部分惜售观望后市。
未来走向取决于多重因素。
首要关注10月定产数据。
明确新季红枣的实际减产幅度。
二是库存消化进度。
直接影响市场供应压力的缓解情况。
三是天气变化风险。
9月重点关注新疆雨水情况。
降雨过多可能导致裂果。
影响红枣品质。
进而影响市场情绪。
10月底新季下树开秤价格的炒作。
也会左右市场情绪。
短期内。价格大概率高位震荡。
中长期呢?
在供增需弱的格局下。
可能维持偏弱运行。
向下寻求需求端支撑。
六、 枣农与产业的深远思考
红枣产业。
不仅关乎价格。
更关乎千千万万枣农的生计。
若羌县枣农宋礼。种了20年枣。
2010年前后枣价好。最高卖到五六十块钱一公斤。
他家18亩红枣年收入达70-80万元。
但最近四五年。枣价持续走低。
2018年一级若羌红枣均价不到10元/公斤。
30亩红枣只收入了10余万元。
供需失衡是根本原因。
2005年以来。种植面积和产量快速上升。
2017年全国红枣产量562万吨。
较2005年增加390万吨。
新疆成为最大商品化种植基地。
2017年产量270万吨。
接近全国的一半。
种植快速扩张。消费相对平缓。
市场主要在国内。
出口量极其有限。
深加工产品占比仅一成。
市场难以消化巨大产量增量。
“树下交易”让枣农被动。
外地枣商涌入。串通价格、压级压价。
农民急于出售。心理被操纵。
产业的小、散、乱。暴露无遗。
规模化企业屈指可数。
家庭作坊类型的小企业、商户数不胜数。
标准化难以落地。
干制红枣国家标准实际很难落地。
收购中全凭感觉。
优质优价很难兑现。
出路在哪里?
或许在于转型升级。
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
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升级。
共同驱动产业向标准化、品牌化、高附加值方向演进。
种植端提质增效。
加工端创新突围。
品牌端价值重塑。
红枣产业。
才能从“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跨越。
枣园深处。农人叹息。
市场喧嚣。资本来去。
唯有那棵枣树。静默生长。
等待下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