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率先提出“持久抗战”论,为何毛主席借此成名?大有门道!

发布日期:2025-10-08 点击次数:110

《论持久战》是毛主席最重要的军事理论著作之一,对中国革命影响深远。它不仅巩固了毛主席在党内的领导地位,也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可以说,要是没有这部书的出现,中华民族能不能顺利传承下去,中国革命能不能取得成功,都很难说。

可就是这么一个了不起的理论,到了有些国民党人嘴里,倒成了他们自己的功劳,还硬说是国民党军事理论家蒋百里、陈诚先提出来的,反而把毛主席说成是盗用别人名义的人。

“持久战”的想法最早是谁说出来的呀?国民党那边说的“持久战”和毛主席提出的,到底差在哪儿呢?

【国民党持久战论】

《论持久战》是毛主席的经典作品,大家一直都很熟悉它。很多人也是通过这本书,知道了啥是“持久战”。国民党的人和一些想否定毛主席的人,当然对这事儿很不高兴。

为了达到贬低毛主席以及他那些重要军事著作的目的,他们不遗余力地搬出了蒋百里和陈诚这两位国民党人士来撑场面。

那么,这两位到底是不是最早提出“持久战”观点的人,结果他们的风头却被毛主席抢走了呢?咱们一起来瞧瞧。

蒋百里是国民党里为数不多能拿上台面的军事理论人才,他的军事理论功底和视野,那绝对是值得夸赞的。在中国近代军事发展进程中,这位国民党上将也必然有他的一块位置。

因为早年求学时的积累,蒋百里对中西方军事理论都有深入的了解。在当时国内,能跟他比军事理论造诣的人,恐怕没几个。

恰恰是毛主席深厚的军事理论造诣,让一些反对他的人找到了栽赃的由头,硬是把“持久战”理论的创作者身份,套到了蒋百里头上。

蒋百里有没有提出过所谓的“持久战”说法呢?答案是肯定的。同样,后面会提到的陈诚也是如此,他们都曾公开阐述过与“持久战”有关的军事理论,而且这些理论都比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更早问世。

既然这样,难道“持久战”这个说法还真是国民党先提出来的吗?

其实也不全是这样,我们得好好研究下蒋百里和陈诚的军事思想,才能得出最后结论。

1937年,蒋百里发表了军事著作《国防论》,其中阐述了他的“持久战”理念。这本书收集了他从1913年到1937年出版前所有的军事论文和演讲稿,大致反映了他一生的军事造诣。

这本书里,总共三次提到了和“持久战”有关的说法。不过这三次都是从国防构建或者战斗意志方面来讲的,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持久战”军事学说。

比如书里两次提到“持久战”,其实是在具体讲国防怎么安排部署。说到底,是希望早点把国防建设得完善又持久,这样国家安全才能有长久保障。

它所提的“持久”最终指向的都是国防方面的事儿,和毛主席提出的“持久战”军事思想完全不是一回事。

就算《国防论》里讲到和邻国日本打仗得用“持久”策略,但这也不代表就是真正的“持久战”军事理论。为啥这么说呢?

首先,蒋百里当时只是提出了“打持久战”的想法,但具体怎么操作,他根本没细说。他的“持久”观念就像空中楼阁,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策略。最重要的是,蒋百里认为“打持久战”的关键,就是一个字——“耗”。

这种不考虑实际情况,一味拖延等待战争形势变化,和真正的“持久战”理念差得远了。

陈诚在国民党里算不上顶尖的军事人才,他提出的“持久战”说法更是没什么分量。他1937年写的那本《陈诚将军持久抗战论》,其实不是他自己独创的军事理论,而是把好多人的想法凑在一起弄出来的,里面真正属于他自己军事观点的内容,也就20页。

这20页密密麻麻的文字,说白了其实就浓缩成一个字——等。

陈诚觉得,要是能牺牲千万人把日本拖入战争泥潭几年,日本肯定会因资源耗尽、经济崩溃而不得不停止打仗,到时候国民党就能“不战而胜”,坐收胜利成果。

这样的核心观点是否正确呢?说实话,它确实有特别对的地方。

不过话说回来,国民党提出的“打持久战”,说到底也就是个凭感觉的持久想法。至于具体怎么打持久战,怎么让日本在持久战中耗不下去最后垮掉,国民党既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也没有成熟的战略战术来支持。

和毛主席写的《论持久战》一比,国民党那两个人的理论压根儿算不上啥“持久战”的军事理论。那毛主席的“持久战”到底厉害在哪儿呢?

【毛主席的持久战】

毛主席才是真正提出“持久战”理念的人,他对“持久战”的理解和琢磨,比国民党那两位要深刻得多。

它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围绕“跟日本长期打仗”这个中心,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军事理论框架和相应的作战策略。

那时候中国好几亿人,有眼光的军事将领多了去了。能想到跟日本打持久战最后赢了的,肯定不止毛主席一个人。但毛主席厉害就厉害在,他不仅提出了持久战这个想法,还把整套理论都建立起来了,并且真刀真枪地干成了。

像国民党人看重的蒋百里、陈诚这些人,虽说也有差不多的念头,可都只是嘴上说说,压根没打算真正把它们付诸实践。

毛主席提出的“持久战”思想,光是在理论架构上就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内容。

主席先是对当时中日两国的军事实力做了细致比较,发现两国各有长短,看似强处也有弱点,看似弱处也有强项。那这所谓的“各有长短”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那时候的日本,虽然国家实力和军事力量都很强,这点毫无疑问,但它也有薄弱的地方。而中国呢,虽然整体国力和军力不算强,可也有自己的长处。

为证实自身看法,主席依据日本整体的国力以及海陆空三军的实力,详细阐述了日本军事力量的雄厚,有力说明了“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无法迅速取胜”这一情况。

与此同时,主席还从国土面积和人力资源等角度分析,指出日本在自然资源和人口方面的先天不足,根本无法支撑其进行长期的战争。而且,日本这种对外侵略的行径,最终必将招致世界各国的反抗。

由此可知,他们发动的侵略战争注定会以失败告终。

与日本相比,中国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经济和军事实力都不足以直接和日本对抗。不过,中国地域广阔、自然资源丰富、人口众多,这些优势是日本远远无法相比的。

在共产党的引领下,已经逐步觉醒的中华儿女,定会凭借这些有利条件扭转抗战的局面。

要想扭转这种不利局面,中国就得先团结起所有抗日的队伍,甚至联合全世界的反法西斯力量,拧成一股劲儿,这样才能最终打赢这场仗。

这一点,是国民党那些自诩为“持久战”创造者的人从未说过的,更是他们根本想不到的。

再者,毛主席的第二个理论层面深入剖析了“正义、和平、人民”定会胜利的历史必然,此处就不详细展开了。

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是,毛主席对如何打“持久战”给出了非常具体全面的策略和打法指导。

它坚持抗日的长期策略和打法,主要可以概括成一句话,就是“大方向上坚守内线打持久防御,小战斗中跳出外线搞快速进攻”。

这是啥意思呢?简单讲,就是咱们中华民族在抗日时,战略上要守着内线打防御战,别想着靠一味猛冲猛打就把敌人赶跑、赢得最后胜利。

在作战策略上,中国军队需依托整体防御布局,采取战役与战斗配合的模式,持续主动打击敌人,逐步削弱敌方的作战力量。

简单来讲,我们得在以防守为主的策略下主动出击,尽量减少自身损耗,同时不断削弱敌人,直到他们完全没了反抗的力气。

跟国民党那边只知一味消极防守、用“拖”来应对的做法比起来,这明显要高明得多。

正是由于这种显著的差别,才表明毛主席才是真正提出“持久战”军事思想的那个人。

说到这儿,或许还有人想问,国民党那边提出“持久战”的想法更早,那能不能说他们的观点给了毛主席启发,才有了那本意义重大的《论持久战》呢?

【独一无二的《论持久战》】

虽说蒋百里和陈诚提出的“持久战”说法,比毛主席的相关理论出版得要早些,可这也不过就是出版时间上早了点儿罢了。

最早有记录显示,毛主席在1936年就提出了“持久抗日”这个想法。

那时,美国记者斯诺跨越千山万水,来到陕北记录毛主席和中国红军的壮举。在陕北的窑洞中,他采访了毛主席,得到了许多珍贵的思想财富。

斯诺在这一阶段的采访记录里,清楚写下了主席对中国抗战的一些观点。当中,主席直接指出“抗日战争会是场持久战”,还对国民党一直坚持的全线进攻策略和阵地战打法提出了批评。

基于这样的形势,毛主席初步给出了打“持久战”的策略和战术方向。

斯诺1937年出版的《红星照耀中国》里,记录了这些关键文件。过了一年多,毛主席写的《论持久战》,它的主要观点和斯诺书中的相关采访内容如出一辙,不过做了更细致的补充说明。

另外,从毛主席在陕北站稳脚跟那时起,其实就已经在琢磨“长期抗战”的事儿了。虽然当时全面抗战还没爆发,还在酝酿中,但主席已经想到了以后的情况。

1935年到1937年10月这段时间里,主席针对中日之间的战争局势,写了好几篇文章。在这些文章里,或多或少都能看到“持久战”军事思想的一些痕迹。

跟国民党1937年出的那两本理论书比起来,这些文章在想法和深度上,可能还要更胜一筹。

这样看来,毛主席其实只是吃了书整理出版时间晚了的亏,才让国民党有机会对他进行诋毁和中伤。

但毛主席作为“持久战”理论的真正创始人,对这份荣誉其实并不怎么看重。在著作的开头,他就很坦率地写到:“不少人都提到持久战……”

可以说,毛主席给同时代的那些军事理论家们留足了情面,肯定了他们在“持久战”理论上的付出。不过,这种肯定其实更多是毛主席为了团结大家而做出的妥协。

要知道,当时的中国,能想出“持久战”这个点子的人没几个。国民党那边翻箱倒柜找了俩人,想抢毛主席的功,结果都是空有其名。

除了这些人,其实还有更多的中国人,当时对抗战的前景抱着非常悲观的看法。

1937年7月,全面的抗战打响了,没几个月,上海、南京、武汉这些大都市就接连沦陷,日本人的魔爪伸向了大半个中国。

当时,大片土地轻易就丢了,对国人来说,那心情得有多绝望啊。国家没了,种族完了,这在他们眼里都快成真事儿了。

在国家陷入低谷、人心迷茫之时,毛主席发表了《论持久战》。

这部作品的问世,既让毛主席在党内拥有了无可动摇的领导地位,又为我党的理论建设添砖加瓦。

在1937年之前的十年间,我们党一直没有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总是在独立摸索和直接套用马列主义之间摇摆不定。

《论持久战》的诞生,给中国共产党指明了一条全新的理论方向,为之后根据中国国情自主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最重要的是,这部鸿篇巨制的问世,给中国千千万万老百姓指出了未来的路,让那些在困境中迷茫的人有了奋斗的目标。

不管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都把《论持久战》当作关键的精神支撑,靠着它一直坚持到抗战取得胜利。

要是觉得我写的文章合你心意,就点下“关注”,成了我的铁杆粉丝,就能第一时间看到我发的新文章啦。不过呢,按照平台的规定,你得跟我多互动互动,才会被认作是铁杆粉丝哦。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