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6点的南京理工大学第三食堂,王浩(化名)端着餐盘走向刷卡机,指尖划过卡片的瞬间,屏幕上的数字让他愣住——原本只剩27.5元的饭卡里,突然多出了180元。
他反复刷了两次,又抬头看了眼食堂阿姨,对方只是笑着摆手:“没问题,赶紧找位置吃饭吧。”
直到当晚收到一条简短的短信:“同学,你好,餐补已到账。”王浩才隐约意识到,这或许不是系统故障。
后来他才知道,自己每个月雷打不动的60次食堂打卡、顿顿不超过8元的消费记录,早已被学校纳入了“暖心饭卡”计划的视野。
而这样的“意外惊喜”,在南京理工大学已经持续了7年,从2016年至今,已有2.6万人次收到过这份“不打扰的帮助”,60多批餐补悄无声息地打进学生饭卡,没有一张贫困申请表,没有一次公开评审,更没有一个学生被追问“你是不是遇到了经济困难”。
食堂数据里的“静音密码”:不贴标签,只找需要的人
在多数高校,贫困生资助仍停留在“个人申请—班级评议—学院审核—全校公示”的流程里。
一张盖着村委会公章的贫困证明、一次当着全班同学的“情况说明”,往往让很多家境困难的学生望而却步——不是不需要帮助,而是不愿在众人面前撕开“贫困”的标签。
南京理工大学学生工作处的老师们,早在2016年就注意到了这个痛点。
“有个学生成绩特别好,却总在食堂关门前去买打折菜,我们找他谈资助,他却红着脸说‘我还能撑’。
”负责“暖心饭卡”计划的李老师回忆,正是这次经历,让学校开始思考:能不能换一种方式,让帮助“隐形”,让尊严“显性”?
经过反复调研,学校最终将目光落在了食堂消费数据上。
在大数据还没如今这么普及的2016年,南理工的技术团队就开始和食堂合作,筛选两类学生的消费记录:一类是每月在食堂就餐次数超过60次的学生——这意味着他们大概率以食堂为主要就餐地点,生活重心在学校,可能没有额外的经济来源支撑校外消费;
另一类是月均食堂消费低于420元的学生——按照当时食堂的物价,一顿饭平均7元,420元刚好够60顿饭,低于这个金额,说明学生每顿饭都在刻意省钱,甚至可能“顿顿只买一个菜”。
“我们不看学生的家庭住址,不查父母的收入证明,只看他在食堂的每一次刷卡记录。”
李老师解释,这种筛选方式完全避开了“贫困”的标签化定义,“有的学生可能家里突发变故,没来得及申请资助;
有的学生自尊心强,不愿主动开口,但他们的消费习惯不会说谎。”
为了保证数据的保密性,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成员仅限学生工作处、财务处和食堂管理的核心人员,所有消费数据经过脱敏处理,只显示学生的学号和消费记录,不关联姓名、专业等个人信息。
一旦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学生,工作组会再次人工复核——比如排除那些“刻意刷次数凑数”的异常数据,确认无误后,再将补贴金额打进学生饭卡,金额从160元到300元不等,根据学生的消费情况动态调整。
2021年,计算机学院的张同学曾连续两个月收到补贴,直到毕业前和辅导员聊天时才知道真相。
“我当时家里出了点事,不敢跟家里要生活费,每天只敢在食堂买5元的两荤一素,没想到学校居然注意到了。
”张同学说,最让他感动的不是钱本身,而是“学校没有让我觉得自己是‘被同情的对象’,我可以像其他同学一样,安心地在食堂吃饭,不用有任何心理负担。”
60多批补贴背后:不喧哗的善意,比钱更重要
在南理工的“暖心饭卡”档案里,有一组数据格外温暖:从2016年首次发放补贴至今,学校累计资助2.6万人次,发放补贴超过800万元,平均每批资助400多人,最多的一次,有623名学生同时收到了饭卡补贴。
但这些数字,直到2023年才有学生在社交平台偶然提及,学校才被动公开了部分信息。
“我们从没想过要宣传这个计划,因为一旦公开,就可能让受助学生觉得‘自己的隐私被曝光’。”
李老师说,学校甚至刻意避免在任何官方渠道提及“暖心饭卡”的具体筛选标准,“怕有学生刻意模仿低消费行为,反而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被忽略。”
这种“不喧哗”的态度,体现在计划的每一个细节里。
受助学生收到的短信只有一句简单的“餐补已到账”,没有“贫困资助”“帮扶”等字样;财务处的转账记录里,这笔钱的备注是“伙食补助”,和学校给全体学生的节日餐补备注一致,避免在账单里显得“特殊”;
即使有学生主动询问,老师也只会模糊回应“这是学校的普惠性伙食补贴”,不会透露“你是因为‘贫困’才获得的”。
如今,南京理工大学的第三食堂依然热闹,学生们排队买饭、刷卡付款,没人知道自己的消费记录正在被“悄悄关注”,也没人知道,可能在下一个傍晚,饭卡里会突然多出一笔“意外之财”。
而这份“不知道”,恰恰是南理工给学生最好的礼物——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平等地、有尊严地在食堂吃饭,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即使生活有难处,也有人在默默守护着你的体面。
教育的意义,从来不只是传授知识。
当一所大学愿意花7年时间,用2.6万次“静音资助”守护学生的尊严时,它已经超越了“高校”的定义,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温暖港湾”。
就像南京理工大学的校训“进德修业,志道鼎新”里说的那样,“进德”永远在“修业”之前——教会学生如何有尊严地生活,比教会他们如何取得成就,更重要。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