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虎山阻击战,335团弹尽粮绝血战5天5夜,战士啃石子坚守阵地

发布日期:2025-08-05 点击次数:154

1950年11月的飞虎山,雾气腾腾、炮声不断。那天早上,飞虎山仿佛变成了一座钢铁城堡,而守在这“城堡”里的,就是咱们中国志愿军335团的弟兄们。

你山下的敌人炮弹像潮水一样砸上来,可战士们一个个咬牙坚持着,越炸越往山上冲。哪怕干粮快吃完,子弹也几乎打空了,有的人甚至最后只剩根刺刀,或者抄起地上的石头拼命。但就算到这地步,他们竟然没一个人退缩。

别看飞虎山这个名字“虎虎生威”,实际上这里对38军112师335团的战士们来说,就像一座“阎王殿”。11月,朝鲜已经开始下冷雨,阵地上雾气缠绕,情况越发紧张。飞虎山四通八达,是整个战区的交通要冲,不但易守难攻,而且正好卡在敌人北上和补给的咽喉谁拿下它,谁就能堵住敌人的退路。

这重任,就落在了范天恩团长和他335团兄弟们的肩上。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部队手头弹药、粮食都极紧张。美军轰炸机三天两头来捣乱,志愿军补给还得绕大弯偷渡过来,一半路上就被炸光,后勤补给简直雪上加霜。

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还得去抢飞虎山,听起来像电影,但这是真正的生与死的较量。一到11月4日一大早,第2营营长陈德俊就带着大伙冲上主峰,敌人阵地炮火交织,基本每多往前一步都可能有人倒下。可是,谁都没退。

这仗打着打着,子弹没了,粮袋也快瘪了。梁仁江等人找不着吃的,干脆捡块石头含嘴里,至少能多生点口水。饿到啥程度?真的有人啃石头。

就在这最难的时候,附近的朝鲜老百姓感动了有家里本来就穷,被迫把家里下了种的牛给宰了;有的掏出攒下的粮食给志愿军熬粥做饭。可你从老百姓手里送粮上阵地可不是请客吃饭,路都被敌人枪口死死盯着,有人中了枪伤也硬是往前爬,只要前一位倒地,后面的人就是哭着继续把饭送上去。

印象最深的要数名叫朴孝男的阿姨,拖着受伤流血的脑袋,把热乎乎的米饭送到了前沿。那情景,连饿得眼冒金星的战士们都忍不住放下碗,“先杀敌,吃饭靠后!”耳边一直都是机关枪声和炮弹爆炸声,飞虎山几乎天天成了“火海”。

这场仗敌人也不好过,美军飞机和南朝鲜兵疯狂进攻,双方都拼了命打。就在这种生死关头,范天恩下了一道“怪命令”补给全断了也不许撤退!“阵地就定在这,谁都不能后退!”说得简单,实际上每个人都已经饿得脸色发青,身体快散架了,但死死咬着牙挺着。

时间来到11月8日,最后的决战开始。敌人总攻铺天盖地,飞机轰炸、地面炮击、步兵冲刺三管齐下。志愿军弹药基本告罄,剩下的就是一身力气、一把刀和两块石头,近身肉搏。谁倒下,谁身后的人就顶上去。飞虎山雨夜寒风吹透骨,阵地上的人一个个负伤、倒地,但谁也没往后撤。

这一切,终于在当天画上了句号。顶住了不知第几轮冲锋后,部队收到命令:“撤!”范天恩站在满目疮痍的飞虎山,看着阵地,老泪纵横。五天五夜苦战,虽然没能守住到最后但335团用血肉写下了一段让敌人都敬佩的传奇。

这场攻坚,早已不只是为了一个山头。每个参加的人,都在战斗里证明了自己的坚韧和担当。飞虎山上,志愿军的精神,永远留在那一道道弹痕和红色印记里。

(参考资料:《云山大碰撞 第一次战役战事报告》,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