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9年,明朝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带着50万大军去打瓦剌,没想到被打得大败,这事儿后来被人们叫做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真是惨痛,明朝的精兵强将大半没了,能征善战的文官武将几乎全军覆没,就连明英宗自己也被瓦剌抓走了。
这事儿传回了京城,满朝文武都惊呆了,打大明开国到现在,皇帝被抓还是第一次碰到呢。
大臣们慌得没空琢磨怎么救明英宗,多数人心里只琢磨着逃跑,毕竟土木堡离北京也就二百来里地,要是瓦剌军队趁机打过来,那可就要命了。
在那些逃跑的人里头,挺有代表性的是翰林侍讲徐有贞,他说天象有异常,就提议把都城搬到南京去,结果很多人跟着响应。
要是没人站出来说话,明朝没了领头羊,说不定就真的把都城搬到南京去了。
这时候,于谦挺身而出,对着徐有贞他们大声喊道:
说往南迁都的人,应该严惩!京城是国家的根基,一旦动摇,大局就完了,难道没看到宋朝南迁的后果吗!
还好明朝出了个于谦,不然明朝可能就只剩下一半的地盘,跟南宋一样倒霉了。
没错,于谦不同意往南逃跑,可不是光嘴上说说,他真有本事保住北京,守住明朝的天下。后来,他不仅做到了这一点,还扭转了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的衰败局面,让大明又多活了二百年。
【01】
于谦老家在浙江钱塘,他们家族在元朝时就有不少人做官,到了明朝,他爷爷当过工部主事,而他爸爸就没做过官了。
于谦小时候读书特别用功,还形成了很棒的人生观念。他非常佩服文天祥的骨气,就找人雕刻了文天祥的画像挂在家中,用来鼓励自己不断前进。
于谦七岁那年,有个和尚瞧见他长得与众不同,就对他说:“你将来可是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的大宰相呢!”意思就是他长大后会成为扭转局势的重要人物。
就像那个和尚预言的一样,没想到于谦后来真的救了大明朝一命。
1421年,也就是永乐十九年,23岁的于谦成功考上了进士,从那以后,他就开始当官了。
1426年,也就是宣德元年,于谦当上了御史。他本事大、口才好、声音响,很得明宣宗的赏识。
那一年,汉王朱高煦起兵叛乱,明宣宗亲自带兵去平叛,于谦也跟着一起去了。
朱高煦被抓以后,明宣宗觉得自己辈分小,不好意思直接审问,就让于谦去质问朱高煦。一开始,朱高煦很是强硬,可见于谦一问起来,他就吓得腿软了,直接跪在地上哆嗦,说自己罪孽深重。明宣宗见状特别开心,赏给了于谦好多金银财宝。
明宣宗和于谦相处久了,越来越欣赏他。他觉得,于谦不但是个正直又忠心的大臣,而且本事大、人品好,挑不出一点毛病,于是打算提拔重用他。
宣德五年,也就是1430年的时候,皇上打算让各部门的右侍郎去各省当巡抚。本来这事儿跟于谦没啥关系,但明宣宗给吏部写了张小纸条。没过多久,于谦就被提拔为兵部右侍郎,负责去河南和山西两地巡抚。
于谦上任后,常骑马到老百姓中间去了解政策好不好。好的政策他就继续推行,不好的就记下来,并且马上写信告诉明宣宗,说明情况。这样一来,明宣宗更加看重他了。
本来,明宣宗是想好好提拔于谦,让他成为国家的顶梁柱,可遗憾的是没过几年他就离世了,于谦听到这个消息后伤心得不得了。
明英宗当上皇帝后,“三杨”在内阁掌权,他们非常看重于谦。于谦每次递上去的奏章,通常很快就能得到批复,差不多一天都不用等。
但是,“三杨”离世后,朝廷大权慢慢落到了宦官王振手里,有了明英宗的默许,王振便开始耀武扬威,毫无顾忌地揽权受贿。
为了讨好王振,官员们都纷纷给他送礼。王振便立下了一个“规矩”,说要想见他一面,就得交一百两银子。而要是谁能拿出一千两银子,不仅能见到他,还能跟他一起吃饭呢。
尽管如此,王振家里还是人来人往很热闹,这些人有的是想升官,有的是想摆平麻烦事,反正找他准没错。
于谦得知王振的所作所为后,气得不打一处来。每次他去京城汇报工作,都是两手空空,不带半点银子。王振见状,心里很不爽,就故意拖着不给他升官。
有一次,于谦的一个好友跟他讲:“你每次进京,哪怕不给王振送金银财宝,带点家乡的小玩意儿也行啊!”
于谦回了一句:“你说的那些我都没有呢。”说着,他抖了抖袖子笑道:“我有的只是两袖清风!”
所以,于谦特地创作了一首名为《入京》的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手帕蘑菇和线香,本是百姓日常用,却成祸端真冤枉。两手空空上朝堂,免得百姓说闲话。
于谦就是这样一个人,做人做官都很有底线,不会向有权有势的人屈服。
【02】
于谦在河南、陕西的巡抚工作告一段落后,就回到了京城,还是在兵部当他的右侍郎。
王振一直对于谦不顺眼,就派人去告他的状,说他因为老升不了官心里不痛快,接着就把于谦的官职给撤了,让自己的心腹去顶替他的位置。
没过多久,王振随便找了个理由,就把于谦关进了监狱,还暗中让刑部给于谦定了死罪。
这事儿一传出去,大家都议论纷纷。毕竟于谦在老百姓心里口碑极好,威望很高,因此好多人一块儿写信,纷纷谴责王振。
明英宗虽然爱玩,但还没到糊涂到要杀忠臣的地步。他听说这事后,就把王振叫来问个明白。王振呢,嘴皮子一动,就说以前有个叫于谦的人跟他有过节,可能是手下人搞错了,其实他就是想找个借口了事。
经过明英宗的过问,王振最终把于谦给放了出来,可他没让于谦官复原位,而是把他降职成了大理寺少卿。
于谦在河南和山西任职期间,推行了许多对老百姓好的政策,深得民心。后来他被降职了,老百姓和那些地方官员都跑到皇宫门口喊委屈,请求皇上让他官复原职,继续管理地方。
在河南和山西的周王和晋王,对于谦的遭遇也觉得不公平,他们一个个给明英宗写信,为于谦讨说法。
明英宗这才发觉王振在背后偷偷做了不少手脚,心里很不痛快,狠狠地批评了王振一番,接着又让于谦去当河南和山西的巡抚。
于谦从鬼门关走了一遭后,心里特别感激老百姓,于是他更加卖力地干活,想用实际行动来报答大家。
于谦在河南和山西陆陆续续干了十多年的巡抚,这期间他父母相继去世,每次他都得回家守孝,可守孝期满后,朝廷又让他回去继续当巡抚。
到了1448年,也就是正统十三年,于谦才被召回京城,职位升了一级,做了兵部左侍郎,成了兵部里的第二号人物。
但是,于谦刚上任没多久,就碰上了一件大事。
1449年,也就是正统十四年的春天,瓦剌的首领也先带着大军攻打明朝。明英宗听了王振的坏主意,决定亲自带兵去打仗。可是,于谦和管兵事的尚书邝埜都拼命劝他不要去,明英宗却就是不听。
没办法,邝埜只好跟着明英宗去打仗,帮忙管管军队的事情,而于谦就留在兵部负责日常工作。
于谦心里有种不祥的预感,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坏事儿就来了:明军全打了败仗,连明英宗都被抓走了!
孙太后大吃一惊后,决定让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来管理国家。朱祁钰立刻召集大臣们商量办法,由于明军的主力部队几乎全没了,京城防务很薄弱,不少大臣就提议把都城搬到南京去。
那时候,孙太后和朱祁钰心里都开始犯嘀咕,只有于谦立场坚定,铁了心要打仗。他还给出了个实际的办法:赶紧把京城周边的操练军、防倭军和运粮军都召集到城里来!
尽管明朝的精兵几乎打光了,但常备的军队数量还是挺多的。于谦心里早有盘算,他打算先解决京城兵力短缺的难题,然后再考虑后面的打算。
于谦提出了个计划,孙太后和朱祁钰都觉得不错,很快他就当上了兵部尚书(因为邝埜在战场上牺牲了),专门负责守卫北京。
【03】
于谦觉得,要守住北京,得先让大家心里踏实。王振是没了,可他那些同伙还在呢,这些人不除掉,官员们心里就一天不得安宁。
在一次朱祁钰召开的朝廷大会上,大臣们纷纷喊话,想让朱祁钰杀掉王振的全家人。可这时候,王振的帮手、锦衣卫头头马顺跳了出来,对着大家一顿臭骂,吓得大家都不敢吭声了。
就在这时,户科给事中王竑猛地冲上前去打马顺,其他官员一看,也都一拥而上揍马顺,接着又把宦官毛贵和王长随等人给围起来打,没一会儿,这三人就被打得浑身是血,当场倒在了朝堂上。
看到这一幕,朱祁钰吓得不行,赶紧站起来想回后宫。于谦一看,急忙跑过去拽住他,说道:
顺等人犯了死罪,其他百官就不追究了。
大臣们当时心里挺激动,但过后多少有点儿心有余悸,听了于谦这话,一个个都感动得不行,连连道谢。
经过于谦的一番好言相劝,朱祁钰决定不再跟百官计较,同时他公开了王振的种种恶行,并下令把王振一家老小,不论男女老少,全都处斩。
到现在,朝廷里大家的心都安定了下来,一起努力对抗敌人,这都是多亏了于谦。
下朝路上,走到左掖门那儿,吏部尚书王直因为特别佩服于谦,就走过去拉着他的手讲:“你真是上天派来救大明朝的,像今天这事儿,就算有一百个我王直,也解决不了啊!”
其实,不只是王直敬佩于谦,从孙太后到京城的老百姓,大家都觉得能保住北京的,就只有于谦了。于谦呢,也毫不犹豫地担当起来,把国家的安危当成了自己的责任。
那时候,大家都非常信任谦,谦也毫不犹豫地把国家的安危当成了自己的责任。
没过几天,朱祁钰又开了次早朝,这时于谦站出来说,咱们不如让朱祁钰当皇帝,这样能让大伙儿心里踏实,也免得瓦剌拿明英宗来威胁我们。
于谦提的那个主意,让大伙儿都为他紧张起来,要知道明英宗可是孙太后的心头肉啊,哪有母亲会愿意让自己儿子的皇位不保呢?
幸亏孙太后通情达理,觉得于谦的主意挺靠谱,于谦这才躲过一劫。但这事儿啊,也为他后来的不幸结局悄悄铺了路。
朱祁钰当上皇帝后,很快就看到了好果子。瓦剌带着被俘的明英宗到处吓唬明朝的将领们,想捞点好处,结果啥也没得到。因为大伙儿心里都明白,明英宗已经不是皇上了,所以也就不那么害怕了。
在稳住局面的时候,于谦也开始着手加固北京的防卫。等各地的支援军队慢慢都到了北京,他又安排从通州往北京运粮食,还奖励老百姓从外地运粮进来。
于谦再次发话,让把南京存着的武器大部分,差不多三分之二吧,都搬到北京来。他还催着工部快点做新的武器,又派人去土木堡把明军丢下的武器都收回来。据说,单是从土木堡那边捡的火枪、火铳就有好几万支,火炮也有八百多门呢。
土木堡之变后一个月左右,于谦给朱祁钰出了个主意,让他做了不少人事上的变动。因为明朝的高级武将差不多都打光了,所以朱祁钰就提拔了石亨、杨洪、柳博、曹泰、郭登等好多人。这些人有的留在京城守卫,有的跑到前线打仗,这样一来,明军的指挥能力就大大增强了。
经过一个月的筹备,于谦成功集结了22万大军守护京城,并且武器、子弹和粮食都准备得满满当当,现在已经有了跟瓦剌骑兵较量一番的实力。
【04】
十月一号,瓦剌带着明英宗,分成三支大军快速朝北京冲来,加起来一共有17万多人马。
听到消息,朱祁钰赶紧叫于谦来管所有的军队。于谦先是整顿军纪,说谁立功了就大奖,谁要是逃跑或者投降敌人就严惩不贷。接着,他提出到城外去跟敌人干一架的计划,并把22万大军分到京城的九个大门去,每个门的将领都由石亨来管。而于谦自己呢,他直接跑到德胜门,一边在中间指挥,一边还亲自上阵杀敌。
十月初八那天,所有军队都安排妥当后,于谦果断下令把京城的九个城门都给关上了,这表明了他决心跟敌人拼死一战,绝不退缩。
过了三天,瓦剌的十几万大军就开到了北京城下,在西直门外摆开了阵势。他们的头领也先觉得,手里有明英宗这个“王牌”,再加上自己那十几万精兵强将,拿下北京城,在中原称王称霸,那是板上钉钉的事儿。
可是,没过多久,也先就改变了这个想法。
也先瞅见彰义门那边守卫不太严,就带着人冲了过去,没想到反而被人家干掉了好几百,这让他大吃一惊。
第二天,也先又带着一万多兵马攻打德胜门,不过于谦早就猜到了。他事先在路上两边藏好了士兵,等瓦剌的骑兵一来,他就用了个计谋,假装逃跑引诱敌人,最后成功地把敌军引进了包围圈。
打了一场大战后,瓦剌的一万多骑兵差不多全没了,就连也先的两个弟弟也在战斗中牺牲了。
也先被惹毛了,火冒三丈地命令军队攻打西直门。于谦见状,赶紧让人赶紧去帮忙,一下子就把瓦剌的骑兵给团团围住了。也先没办法,只好又喊大家拼命往外冲,结果又死了好多人。
之后,也先又发动了好几次攻击,但无一例外都被于谦巧妙地挡了回去。
于谦在保卫北京的同时,还命令各地的支援部队赶紧集合,时刻准备着,要么去北京帮忙解围,要么去阻挡瓦剌的大部队。
也先派了好多侦察兵出去,知道这事儿后他心里挺慌的。加上前几次攻打都失败了,士兵们的情绪都很低落,他也明白北京是打不下来了,所以在十月十八号那天就撤军了。
于谦看准时机,马上命令大军快速行动,主动去找瓦剌军队打仗。结果只用了不到半个月时间,就把留在各地的瓦剌残兵都消灭干净了,最终把瓦剌彻底赶出了关外。
到这时候,明军打赢了保卫北京的大仗,大明王朝又保住了!
不过,故事还没讲完呢,明英宗还没被接回来呢。这事儿关乎大明朝的脸面,怎样都得想办法圆满解决。
1450年八月,就是景泰元年那会儿,明英宗在瓦剌那儿已经待了一整年了。也先觉得打败明朝没戏了,留着明英宗也没啥好处,就琢磨着把明英宗送回去,好捞点回报啥的。
没过多久,瓦剌的使臣抵达了明朝京城。不少明白事理的大官都觉得该把明英宗接回来,但朱祁钰尝到了做皇帝的甜头后,就不乐意让明英宗回来了,免得他回来给自己找麻烦。
就在这时,于谦挺身而出,说了句实在话:
大局已定,没必要再想别的,按理说咱们得赶紧去接应了。要是他们真使诈,咱们也有话说。
于谦的想法是,皇位已经确定下来了,没法再变,按道理讲,咱们得把太上皇接回来。要是太上皇有啥打算,那咱们就有理由应对了。
朱祁钰觉得这话在理,于是就让李实和杨善去瓦剌,把明英宗接了回来。
要不是于谦出手相助,明英宗可能就得在瓦剌度过余生了,而大明朝的脸面也会丢尽,成为后代人的笑柄。
【05】
好多人觉得于谦的功劳就是打了北京保卫战,但其实他的贡献可不止这一件大事。
北京大战守住后,于谦看到北边防线不太稳固,就派了些能人去大同、宣府、永平、山海、辽东这些地方当总指挥。他们负责训练士兵、准备打仗,还修了城墙,全力防着蒙古人来犯,结果做得非常棒。
同时,于谦也加强了搜捕瓦剌间谍的行动,这让瓦剌的情报系统没法再起作用了。
多亏了于谦的一系列果断行动,瓦剌很难再从明朝那里捞到好处了,他成功让明朝扭转了之前的衰败局面。
于谦在土木之变后,对大明军队进行重建,同样做出了非常了不起的贡献。
那时候,京城的军队被分成了五军营、神机营和三千营三部分,它们各自为政,指挥起来挺费劲,很拖后腿。于谦就从这三个营里挑了十五万精兵,组成十个新营开始训练,这样团营的制度就出现了,京城的防守力量因此大大增强了。
除了朝廷大事,于谦也很关心地方上的事务。
也先的势力在膨胀时,福建的邓茂七、浙江的叶宗留、广东的黄萧养等人瞅准机会捣乱,同时,湖广、贵州、广西的少数民族也纷纷起兵反抗,大明王朝这时真是到处都藏着危险。
于谦很快就想通了办法,有了朱祁钰的帮忙,他开始居中协调,稳稳当当地指挥,派出大军去平定叛乱,不出两年时间,各地就都安稳了下来,国家也恢复了正常。
因为于谦立下大功,名声在外,本事也大,所以朱祁钰做什么事儿都先问问他的看法。但于谦呢,从不觉得自己多了不起,心里只有国家,一门心思扑在国家大事上,经常忙到半夜才肯去休息,真是辛苦极了。
也许有人会想,于谦官职这么高,薪水肯定不少,家里应该挺阔绰的吧?
其实情况不是这样的,于谦的薪水是挺高的,但他把大部分都捐给受灾的人了,只留下一点点够用就行。他过日子特别省,家里的房子也就刚好能挡住风雨。要是他在路上走,不自己说出来,根本没人知道他是个大官。
北京城打完大仗后,朱祁钰要给立功的大臣们发双倍的薪水,大伙都挺高兴,唯独于谦不要。
之后,朱祁钰了解到于谦家里穷得叮当响,心里很不是滋味,就送给他一座位于西华门外的大房子,还有好多金银财宝、官服和印章。但于谦硬是不肯收,朱祁钰坚持要给,他没办法只好收下了。不过,他只是把东西锁在新房子里,自己和家人都不住进去,只是偶尔去看看,表明自己对朝廷的忠心。
有人好奇为啥于谦不接受,他回答说,国家现在这么多困难,啥都得从头开始,我哪还有心思去享福啊?
虽然于谦的为人让人十分敬佩,但还是有不少人跟他唱反调,不太瞧得上他。这主要是因为他性格刚正不阿,看不起那些没本事的官员和靠关系爬上高位的权贵。这些人为了自己能够站稳脚跟,就常常在背后说他的坏话,甚至还有人向皇帝上书,诬告他独揽大权,插手六部的事务。不过这些诬告朱祁钰都没有当回事。
而且,于谦硬气地主张打仗,就是不肯跟瓦剌议和,这让那些想求和的大臣们很不高兴,就连明英宗也对他有了意见。
那些对谦哥心怀不满的家伙,后来竟然真的把他除掉了,这实在是大明王朝的一大遗憾。
【06】
1457年景泰八年正月时,朱祁钰病得厉害,大将石亨、大臣徐有贞以及宦官曹吉祥这些人联手搞了个大动作,带着兵马冲进皇宫,把被关着的明英宗救出来重新当上皇帝,这事儿大家叫它“夺门之变”。
明英宗重新掌权后,徐有贞他们火急火燎地就派人去抓于谦和王文,说他们想造反,打算把这两个人给处决了。
徐有贞他们之所以对于谦有那么大的怨气,说起来也是有缘由的。
前面说过,土木堡之变发生后,徐有贞建议把都城搬到南京,却被于谦严厉批评了。从那以后,他的官场之路就不怎么顺畅了。他把这账都算在于谦头上,为了能让自己的事业重回正轨,他豁出去了,冒险搞了个政变,成了一个想趁机获利的人。
石亨是于谦提拔起来的,他之所以对于谦心怀不满,只因一件事情。
打完北京保卫战后,石亨因为立功被封了可以世袭的侯爵,但于谦却没得到啥封赏。石亨心里过意不去,就推荐于谦的儿子于冕到京城去工作。
于谦听说这事儿后,气得不轻,他觉得石亨推荐于冕就是搞特殊,这让石亨十分难堪,左右为难,心里头从此就埋下了怨恨的种子。
说到曹吉祥,他之所以心里不痛快,是因为于谦给了他不少难堪,还告发了他手下的几个人,让他吃了不少亏。
没错,如果只是这种情况,徐有贞他们没必要非杀于谦不可,他们真正的目的,是想借此让政变看起来名正言顺。
于谦和王文被判了死刑,明英宗心里有点过意不去,他就跟徐有贞讲:“于谦好歹也是有功之人,非得杀他不可吗?”
徐有贞却道:“要是于谦不被杀掉,咱们这复辟的行动可就找不到正当理由啦!”
没办法之下,明英宗只好点头同意处死于谦,没多久,于谦就被带到了崇文门外被执行了死刑。
就这样,59岁的于谦在他用生命誓死守卫的城池之外离世了。听说他被处斩的那天,天空乌云密布,气氛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老百姓都在为他叫屈,可他还是被残忍地杀害了。
于谦过世后,徐有贞不甘心,又打发人去搜于谦的家,想着能找出点值钱的东西,结果啥贵重的都没翻到,倒是撞见了一间神秘的屋子。大家伙儿都以为里头藏着大堆宝贝呢,可门一开,失望了,就那么几件朱祁钰赏的蟒袍和剑器摆在那儿。
一开始,孙太后并不清楚于谦已被处决,得知这一消息后,她立刻伤心大哭,把明英宗叫来一顿责备,讲述了许多于谦过去的功劳。明英宗听后,心里也充满了懊悔。
可是,世上没法重来,明朝之后再也没有于少保(于谦)这个人了。
于谦之所以让人敬佩,当年明月是这样认为的:
他的伟大是显而易见的,不需要别人来夸奖或证实。他这一辈子,就像他写的那首诗,光明磊落,能和日月争辉。说到于谦,他不仅才华横溢,人品也是好得没话说,真正是有才有德的人,这样的人在历史上又能数出几个来呢?
老百姓常说的那首诗,其实就是于谦的《石灰吟》:
山石经千锤万打才被采出,火烧炼它就像平常事;就算粉身碎骨也不畏惧,只为把清白留在世上。
于谦之所以伟大,不只是因为他特别有才能,更因为他品德高尚,没一点毛病。他这一辈子,从来没想过自己,满心满眼都是国家和百姓。
有个宦官名叫兴安,在宫里呆了好多年头,啥人都见过,可偏偏对于谦特别佩服。有次朱祁钰问他为啥这样,兴安说:“于谦整天忙着为国家操心,从不惦记自家那点事儿。他要是没了,明朝可就再也找不出这样的人了!”
就像兴安说的那样,于谦被杀后,明朝还继续存在了差不多两百年,这期间真的没有哪个大臣能赶得上他。所以,他一直被人们尊敬着,这一敬就是五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