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指挥的这一仗真是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美国不懂,苏联也觉得奇怪。
1958年,毛主席指挥的炮击金门行动,是一场具有外交、政治和军事多重意义的重要战役。
直到现在,历史学家们对这场从1958年开始,一直到1979年才结束的长达二十多年的行动仍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实际上,当这场战役的命令刚下达时,很多人都不太明白。尤其是美国和苏联,作为利益直接相关的国家,对毛主席的意图感到很困惑,甚至有人用“滑稽”“奇怪”这样的词来描述。
在炮击金门战役中,毛主席的意图是什么?这样的决策对中国今后的发展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金门地区的形势非常严峻
1949年,解放军在金门战役中吃了个败仗,国民党认为这是反攻大陆的好机会,于是加大兵力死守在那里。蒋介石也一度把这里当成反攻大陆的基地。
这也不难理解蒋介石为何会有这样的想法,毕竟当时美国全力支持他反攻大陆的计划。
不久之后,朝鲜战争爆发了,美国就直接闯入了台湾海峡。他们名义上说是为了应对朝鲜战争的突发情况,实际上也给当时的“台湾当局”提供了大量的军火援助。这样一来,中国解放台湾的进程再次被美国政府粗暴地阻碍了。
在美国的帮助下,蒋介石觉得收复大陆的日子又近了一步。
毛主席明白我国和朝鲜的关系就像唇和齿一样紧密相连,因此他不得不暂时搁置台湾问题,转而派遣部队去支援在朝鲜的战场。
果然不出所料,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在1954年很快与“台湾当局”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这使得蒋介石更加嚣张,在美国默许的情况下,多次对金门、马祖等岛屿附近进行轰炸和情报搜集。
国民党的一些行为让大陆的经济建设很受影响,新中国长期不能摆脱战争的影响,无法安心搞生产。在多重因素的干扰下,毛主席更想尽快收复台湾了。
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多次向美国发出警告,提醒他们不要干预中国的内政,但美国对此置之不理,反而增加了对台湾的军事援助。随着台海局势越来越紧张,我国意识到必须采取强硬措施,才能阻止美国继续干涉我们收复台湾的进程。因此,炮击金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但炮击金门,仅靠我们剩余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我们刚从抗美援朝战争中脱身,还没有完全恢复军事实力。另一方面,国民党现在得到了美国的支持,防御力量不容小觑。如果稍有不慎,极有可能让蒋介石的反扑大陆计划得逞。
于是,毛主席心里想:“国民党背后有美国撑腰,咱们也得找个靠山才行!”带着这样的想法,毛主席把目光投向了当时世界上唯一能和美国抗衡的国家——苏联。
金门炮击事件后,各方的反应各异。中国人民解放军表示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决心反击任何侵犯。台湾当局则表示,这是美国干涉内政的结果,呼吁美国停止干涉。国际社会普遍呼吁各方保持克制,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毛主席在1958年7月14日就有了炮击金门的想法,但直到8月17日才决定执行。
面对美国可能对解放军的炮击行动作出回应,毛主席考虑利用苏联的力量来威慑美国。这一想法也正合苏联之意。
当时美苏之间的紧张关系已经初现端倪,两国在朝鲜战争中为了各自的利益已经打得非常激烈。如今,台海局势再次紧张,苏联自然不想错过这个机会,打算趁机再与美国较量一番。
21日那天,苏联提出想和中国一起组建一个联合海军来对抗美国。毛主席本来可以直接同意这个提议,但他没有这么做,反而借这个机会批评苏联,质疑他们是否想干涉中国的内部事务和主权。
实际上,毛主席很清楚苏联并没有真心帮忙,他们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对抗美国。但如果中国不接受这个提议,赫鲁晓夫就不会和中国发表联合声明,这样中国在台湾海峡问题上的主导地位就会受到影响。
果然不出所料,事情的发展完全按照毛主席的预料进行。赫鲁晓夫果然“中计”了,在多次保证不会干涉中国内政后,同意了与中国共同签署联合声明的提议。
联合公报说:“中苏会将进一步加强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共同为世界和平努力。”
这样一来,全世界都在猜测中国和苏联会不会联手对付蒋介石,而蒋介石则显得十分紧张和害怕。
23日,我国有三万多名解放军提前在福建前线集结,对金门进行了多次炮击。这次军事行动是中国建国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当时,国内外一些国家担心,东亚地区的紧张局势可能会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实际上,从新中国成立开始,我国就一直坚持和平的立场。毛主席下令炮击金门也不是为了挑起战争,而是有着更为复杂的考虑。
美国很快也将解放军炮击金门视为与苏联协调的行动。
美国察觉到中苏双方可能达成了合作意向后,迅速向太平洋战区派遣了海陆空三军部队,准备前往台湾地区执行作战任务。与此同时,美国还公开表态,如果台湾方面提出请求,美国可以随时提供原子弹支持。这样一来,台海地区的局势变得更加紧张。
面对美国的强硬态度,苏联也不甘示弱。他们迅速联系美国方面表示:“现在世界上不止美国拥有核武器,用核武器来威胁其他国家已经没有用了。”换句话说,就是提醒美国:我们苏联也有核武器,别想凭借这一点独占鳌头。
这样一来,就跟苏联给我们撑起了一个核保护伞一样。美国害怕苏联的强大,也不想再有核战争,自然就不敢再对金门问题多管闲事了。后来,美国从金门撤走了很多军队,国民党一看形势不对,也跟着撤退了。
这时,毛主席的目的已经达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但苏联方面在这事上和我国的看法不一样。赫鲁晓夫认为,趁这个时候就该乘胜追击,让苏联派一支空军部队来帮助中国遏制蒋介石的阴谋。但毛主席却婉言拒绝了。
毛主席认为,如果让苏联军队进入福建前线,那么苏军就会像美军驻扎在台湾一样,控制福建。这样一来,我们以后的任何军事行动都会受到它的制约。
毛主席的回应让赫鲁晓夫感到很疑惑。随着时间推移,中苏两国在处理外界危机上的意见分歧也越来越大。
在10月初的新德里十国首脑会议上,我们表达了立场:暂时不收复金门。这样一来,美国和苏联再想在台海地区打核战也就没可能了。10月6日,我们停止了对金门的炮击,并同时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向台湾同胞传达了大陆的立场。自此,台海局势逐渐趋于平和。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毛主席在炮击金门事件中的各种举动呢?
简单讲,毛主席意识到美国的力量很强,有可能会支持台湾独立。当时中国没有足够的力量对抗美国,所以决定利用苏联来处理这个问题。
美苏相遇必然会引发大规模的战争,到时候,蒋介石的阴谋很可能借助战火得以实现。因此,毛主席才会在关键时刻做出停火的决定。
一方面是为了警告美国,干涉台湾问题会自找麻烦。另一方面则是向台湾同胞表明,大陆对于实现统一的坚定决心。
当时美国和苏联对毛主席的决定感到很困惑,他们可能以为毛主席攻打金门只是普通的军事行动。但实际上,毛主席的目的是通过心理战和外交战等多种方式来达到更深远的目的。
毛主席采用“单日行动、双日暂停”的策略,逐步加剧了美国与蒋介石之间的分歧,同时从根本上粉碎了美国试图分裂中国领土的图谋。
毛主席的“一箭多雕”
毛主席这一举动可谓一举多得,在他的巧妙策划和引导下,不仅台海地区的紧张局势得到了缓解,也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一、我们要让美国感到害怕,逼迫他们回到谈判桌上。
美国重返谈判桌,与中国重新讨论解决中美问题,并支持蒋介石独立台湾。
美国虽然不想让国民党放弃金门和马祖,但也不希望因此与中国全面对抗。
美国刚从朝鲜战争中抽身,还没从被中国志愿军打击的阴影中恢复过来。与此同时,苏联已经表明,如果中国遇到军事危机,苏联不会袖手旁观。由此可见,如果美国因为几个岛屿与中国产生全面冲突,必定会是一场硬仗,甚至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那时候的美国已经不再能承受更多的战争消耗了,因此更倾向于用非武力的方式来解决争端。
毛主席看穿了对方的弱点,于是联合苏联的力量给对方一个震慑。
在新德里的会议上,中方表达了希望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分歧的意愿,这与美方的看法一致。这样一来,不仅防止了更大规模的冲突,还成功缓和了台海地区的紧张局势。
积极支持中东地区的反殖民主义斗争。
之前我们提到过,毛主席在1958年7月14日提出了炮击金门的计划。从当时的国际形势来看,这个时间点非常值得关注。
这一天是中东伊拉克政变的开始。有学者认为,毛主席在这个时候提出要炮击金门,对抗美国,可能是在回应中东“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声音。
大家都知道,现在国际局势挺复杂的。中东地区有很多国家都反对美国,认为美国是帝国主义。这也是为什么美国要支持以色列,多次指示以色列或者亲自参与对中东国家的打压。
当时,中国人说的话很轻,面对领土争端问题时,还得联合苏联的力量去对美国施加压力。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联合国际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美帝国主义的力量虽然很强,但团结起来的力量往往也不容小觑。在处理美国的问题上,中国先是联合苏联的力量对其施加压力,然后又联合中东的力量不断对其施加压力。
中国人民长期遭受美帝国主义的压迫,毛主席在关键时刻提出了炮击金门的策略。这就像联合中东国家共同对抗美帝国主义。中东国家自然不会拒绝中国的“合作”提议。于是,双方共同努力,双管齐下。
美国虽然强大,但这么多国家联合起来反对,它也扛不住。再加上战争让美国吃不消,早就想收手了。现在中国又出力,直接把美国推到了谈判桌前。这为新德里首脑会议的成功谈判创造了条件。
通过外交方法化解危机
这场炮击金门战役之所以被称为经典,不仅是因为它帮助缓解了台海局势,赢得了新一轮谈判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中方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成功地摆脱了传统的外交思维。
过去,中国可能和苏联一样,都希望趁胜追击,用军事力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然而,这一次,中国从拒绝赫鲁晓夫的军事派遣开始,就明白国际争端并不仅仅依靠军事力量的打击就能解决。
在毛主席深邃的政治视野引领下,现在的中国在外交领域取得了不少成就。可以说,通过金门事件,毛主席确实带领中国外交迈上了国际的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