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圈子里有个事儿挺魔幻的,一个叫“崔莺莺”的牌子,拿着个漆器盒子,跑到一个叫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地方,然后就刷屏了。
一篇篇通稿写得那叫一个花团锦簇,什么“东方美学”、“非遗技艺”、“千年故事”,看得人云里雾里,感觉不买一个都对不起这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承。
但凡在社会上挨过几年毒打,或者在游戏里氪过几单648的,都该明白一个朴素的真理:当一个东西开始疯狂给你讲故事的时候,大概率不是为了让你感动,而是为了让你冲动。
它卖的根本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一张通往特定圈层的门票,一个让你自我感觉良好的“情绪价值皮肤”。
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个“崔莺莺推光漆”,到底是怎么把一个老掉牙的非遗手艺,包装成让当代丽人欲罢不能的“版本答案”的。
这背后的一套组合拳,比很多游戏公司的策划高明多了。
1、IP附魔:给一个物理装备,强行绑定“罗曼蒂克”的灵魂。
商业世界里,最牛逼的不是创造需求,而是“缝合”需求。你从零开始教育市场,成本高得能把老板送上天台。但如果你能找到一个已经存在的大IP,然后把你的产品跟它“缝”在一起,那就等于直接开了流量外挂。
崔莺莺这个牌子,骚操作的第一步,就是给自己找了个千年大IP——《西厢记》。
你看这个品牌名,“崔莺莺”,直接就是女主角的名字。这叫什么?这叫“IP角色实体化周边”。
这操作在游戏圈里太常见了。一个新英雄上线,人气爆棚,马上就出典藏皮肤、手办、联名键盘。玩家买的不是那个塑料小人,买的是对这个角色的爱,是对那段并肩作战的游戏记忆的付费。
崔莺莺卖的也不是一个漆器盒子。它卖的是“崔莺莺的梳妆匣”。
你打开这个盒子,脑子里浮现的不是“我该放哪个耳环”,而是“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的旖旎画面。是你,一个现代独立女性,和一千多年前那个敢于追求自由爱情的大家闺秀,在某个精神层面达成了共鸣。
说白了,品牌方用“崔莺莺”这个名字,在你心里预装了一个“浪漫爱情故事”的APP。
你买下这个盒子,就等于点击了“同意并安装”。从此以后,这个物理意义上的储物盒,就成了一个精神图腾,一个“闺阁心事”的容器。
这套逻辑,本质上和奢侈品卖包包是一回事。LV的包真的比普通帆布包更能装吗?不,但它能让你在挤地铁的时候,幻想自己正走在香榭丽舍大道上。
崔莺莺推光漆盒,就是东方闺阁版的“香榭丽舍大道”。它精准地锚定了一群有文化消费需求,同时又对自身情感世界有极高要求的女性。她们买的,是一个能证明自己“既懂审美,又重情感”的身份标签。
这套IP附魔的打法,高就高在,它把一个功能性产品,硬生生拔高到了情感寄托物的维度。价格?当一个东西跟情感、跟故事、跟自我认同挂钩之后,价格就成了一个最不重要的参数。
讲白了,不就是那点事儿么。
2、数值膨胀:用“匠人精神”,给工业品时代的“手工装备”堆砌稀有度。
光有IP故事还不够,因为故事是虚的,总有人不买账。这时候,就需要用“硬核实力”来堵住所有人的嘴。
在游戏里,一件装备牛不牛逼,看什么?看数值,看词条,看光效。
“攻击力+999”、“暴击率+50%”、“全元素抗性提升”,这些冰冷的数字,才是玩家愿意为之爆肝氪金的根本原因。
崔莺"莺推光漆"的第二招,就是把“制作工艺”这件事,彻底给“数值化”和“奇观化”了。
你看它的宣传文案,充满了各种让外行不明觉厉的黑话:“三十余道工序”、“裱布、刮灰、阴干、推光、描金”、“匠人以掌心温度反复打磨”、“漆面如镜,光可鉴人”。
这是在干嘛?
这本质上是在给你展示这件“装备”的打造过程有多么艰难,词条有多么稀有。
“三十余道工序”,翻译过来就是“这件装备需要下三十多次副本才能刷齐材料”。
“匠人掌心反复打磨”,翻译过来就是“这把武器经过了+15的强化,失败率99%,全服仅此一把”。
“漆面如镜,光可鉴人”,翻译过来就是“装备自带流光特效,站街回头率200%”。
这种叙事方式,非常聪明地利用了现代工业社会里,人们对于“手工”和“时间”的稀缺感和崇拜感。我们每天都在用机器量产的东西,突然看到一个需要靠人的体温去打磨的物件,那种冲击力是巨大的。
这直接就在消费者心智里建立了一个锚点:这玩意儿,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这是艺术品。艺术品,就该有艺术品的价格。
(插一句,很多所谓的“匠人精神”营销,内核都是这个逻辑,用过程的繁复来论证结果的珍贵,从而实现品牌溢价。屡试不爽。)
更骚的是,他们还搞了个“工艺体验角”,把半成品和工具给你看。这操作就更绝了,等于直接带你参观了“装备锻造室”,让你亲眼看到那些“传说级材料”和“神级工匠”,让你彻底相信,你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转化成了实打实的“匠心数值”。
这真的很重要。我是说,这事儿真的、真的很重要。
当一个产品的稀有度和价值,通过这种近乎“炫技”的方式被反复确认后,消费者的心理防线,基本上就被彻底击穿了。剩下的,就只有掏钱了。
3、场景定义:精准打击“送礼焦虑”和“自我犒赏”两大痛点。
有了IP故事(软件),有了匠心工艺(硬件),一个爆款产品还差最后一步:明确的使用场景(操作系统)。
如果你的产品很好,但消费者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那也白搭。
崔莺莺这个品牌,在定义场景这件事上,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没有模糊地喊“我们的盒子很好,快来买”,而是给你预设了几个无法拒绝的应用场景,精准打击现代人的两大核心精神需求:“关系维护”和“自我关怀”。
第一个场景:“新婚伴礼”。
这是冲着“送礼焦虑”去的。结婚送什么?送红包太俗,送家电又不够有心意。崔莺莺告诉你,送这个盒子,寓意“闺中密藏,一世情深”。你看,文化价值、情感价值、实用价值,一步到位。既解决了送礼人的面子问题,又满足了收礼人的精神需求。这简直就是婚庆送礼市场的“版本答案”,属于无脑选择都不会错的类型。
第二个场景:“自我馈赠”。
这是冲着“悦己消费”和“她经济”的大潮去的。宣传语里反复强调“守护东方女性时光之美”、“安放自我”、“精神领地”。这套话术打的是谁?打的就是那些在职场拼杀,经济独立,但内心又渴望一块柔软自留地的现代女性。
她们买这个盒子,不是为了装首饰给别人看,而是为了在每天下班后,打开盒子的那一刻,完成一个“回归自我”的仪式。这是一种情绪消费,一种“犒劳自己”的心理按摩。这个小小的漆器盒,成了她们对抗外界喧嚣的精神堡垒。
说真的,这事儿就离谱。一个盒子,硬是被他们玩出了一套完整的精神胜利法。
第三个场景:“文化礼赠”。
这个场景的想象空间就更大了。送长辈、送客户、送外国友人……一个承载着“国家级非遗”和“东方美学”的器物,在任何需要体现“品味”和“尊重”的社交场合,都是一张王炸。它完美地解决了高端礼品市场“有钱但没文化”的痛点。
你看,通过定义这三个核心场景,崔莺莺就把一个看似小众的非遗产品,无缝嵌入了当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让你觉得,你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个时刻,是需要这么一个盒子的。
这种“场景植入”的能力,才是品牌真正的护城河。
所以,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
崔莺莺在平遥摄影大展的刷屏,是一次偶然的文化事件吗?
根本不是。
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精准策划的商业降维打击。
它用“IP附魔”解决了产品的灵魂问题,用“数值膨胀”解决了产品的价值问题,用“场景定义”解决了产品的销路问题。
这三板斧下来,一个原本可能躺在博物馆里积灰的“老古董”,被成功激活,变成了一个在消费主义市场里大杀四方的“情绪收割机”。
它收割的,是你对浪漫爱情的向往,是你对匠人精神的崇拜,是你对精致生活的追求,是你内心深处那点可怜的、需要被安放的“小情小调”。
这套打法,比游戏公司卖皮肤、卖数值的手段,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因为游戏里的装备,版本一更新可能就废了。
而这个被“千年故事”和“匠人精神”双重加持的盒子……它告诉你,这玩意儿能传家。
你看,连你的下一代,他们都算计好了。
魔幻吗?
一点也不。
这就是商业。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