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演员曹佑宁好端端一个阳光男孩,第一次拍古装短剧,居然能热得像在蒸汽锅里煎熬?!满脸写着“怀疑人生”四个字,简直可以直接印裤子上,大家一看就都懂了。这年头当演员哪有轻松混日子的,别光羡慕他们上电视露脸,背后可有一大把苦水憋不住。
就拿今年五月六月来说,曹佑宁前脚刚拍完恐怖片《厄魂》,紧接着电影《山忌:黄衣小飞侠》刚宣传完,商务活动一堆堆,人前一副精气神不错的样子。到了七月,他又飞到大陆,顶着高温进了《烟雨江湖》剧组。
这部戏是搞短剧那种网红爆款,改编自手游,刚开机仪式拍照那种,脸上全是职业笑。有钱伺候着,谁都喜欢,可这活一点不轻松。
他这还是第一次穿古装。别以为穿上就苏得不行,现实是闷汗流,热浪扑脸。他讲,夏天身上好几层衣服,头上还得顶着大头套,在片场呆上一天,只能硬抗。降温神器都带齐了,捂住几个小时压根不顶用,根本没救。
曹佑宁身材不错,之前田径队出来的,体育生底子,可遇到吊钢丝还是叫苦连天。别人幻想吊钢丝飘飘欲仙,他自己说全靠核心肌肉死撑,飞了几下就喊吃力。不少网友开玩笑,侠客空中飞那劲头,一转眼成了肌肉拉伤的苦闷表情包。
开拍那天挺热闹,曹佑宁被排到C位,一张喜气洋洋的官方照。但实际上,这别有一番“苍凉”:拍个短剧,演员得分秒必争,说是浓缩剧本,实际节奏比老长剧快多了。如果没点真功夫,两轮下来人就趴了。
大家都在追短剧风口,可短剧哪有休闲可言?整个过程就是:穿厚衣裳、吊钢丝多回、连续高温“暴走”,NG了还得再重来,片场热得和开锅差不多,谁都要在里面“翻滚”。什么防暑降温的小玩意,全当摆设,头盔一脱,一头汗珠直往下滴。
其实,大陆短剧这几年火得离谱,市场越炒越大。明星、老戏骨、小鲜肉统统杀进来,周期短、见效快,钱包都鼓了。有爆火的女主,像《爱情公寓5》和《度华年》的成果,这回也和曹佑宁搭戏,有看头。
可这种快节奏剧,怎么可能不累?以前一年拍一部戏,现在一两个月拍好几部,从导演到演员都在赶工,还想要品质,难。
说白了,短剧的那种节奏,和台北老电影、偶像剧可不一个路数。早先,台湾偶像剧还能占半边天,如今都快被新风潮一锅端。郑人硕、吴建豪、高捷、葛宸羽等等一大票台湾演员,都瞄准大陆短剧市场,感觉只要来“趟水”就能多赚一笔。
也有不少人认为短剧报酬快,好下手,比等投影视剧要及时多了。可现实并不是如此简单,钱是有,可真能火起来有几个?大多数还得不停转换角色,累!
其实,台湾本土剧集这几年不太行了,好机会越来越少。大家都想着往更大市场冲,资源有限,不努力不行。这一茬接一茬进大陆剧组拍剧,尝试横向转型,有点鱼跃龙门意思。
风口是不是属于大家,得看背景、看资源,还要看谁能坚持不住。如果没实力,红两个月就“凉”了,其实不少都悄无声息地“消失”。
看看短剧火起来的背后制造什么?有网友调侃,短剧像拉面,一天能拉几十碗,碗碗都热。可观众喜欢的东西,“新鲜”是王道。
现在一集四五分钟,剧情走马灯似的换,可能转脸观众连主角叫什么都记不住,更别说每个演员都留名。剧组能赚看得见的钱,平台也有高流量,可演员其实蛮辛苦。只有大爆的演员能火一下,其余都在流转。市场越来越卷,演员拼的都是体力,是命。
再说回来,短剧到底图啥?有的人就是问,热热闹闹的大IP、小剧情,最后剩下啥?演员叫苦到家,观众看过就忘,制作公司和平台高兴,能赚就是硬道理。平台一年能推无数部短剧,就像批量生产工具,每个人都有机会扎进去捞,但能站到浪头上的还是少。
短剧时间短,连喝口水、喘口气都紧张,生怕掉队。你就说曹佑宁吧,几轮钢丝下来腰都快断了,结果还是得挺着腰杆,哪有几个人看得到这份不容易。
观众看短剧容易,不像追一部电视剧要花十几个晚上。手机一点,看一段就能瞟完,安排得可紧凑了。内容“快餐化”,好像给时代打点鸡血,也许明天就有更新的玩法。可演员身上流的汗,可能都成了数据里的浮云,不一定有人记得。
这才刚刚开始,未来台湾还有多少艺人会慕名北上拍剧,很难说。剧组在变,市场在卷,演员都在拼命。你说大家真的甘心吗,还是被推着往前跑?
曹佑宁曾尝试过内地拍戏,可像这次主打短剧流量的还是不多。这种剧几天流水线拍完,不能喘气,只有拼。你说名气和钱难两全,力气下去了,回报却看天吃饭。
更何况他的绯闻女友余玥,也一度搭档过,感情话题成了卖点,可观众最愿意买的还有谁的演技,谁能爆红呢?有人讲,这就是“快刀切菜”的行业节奏,谁强谁活,没啥好说的。
还有,很多老司机演员也卷进来了。短剧的制作节奏,远不像大长剧有空间深耕。你得连轴转,眼睛一眨就要下一个镜头。“快”,是快,但出精品很难。演员苦里带笑,哭里带干,没几个人能体会。
曾经的“小龙女”李若彤,用一部只有4分钟一集的短短小剧,居然又红回来了,也算是一枝独秀。然而绝大多数都是扎堆,扎进去就没下文。能像李若彤、曹佑宁那样站住的,还是太少。
短剧有多火?基本上现在市场资源都在迁移,传统长剧被分了蛋糕,好多人都抢着上阵。反正,谁动作慢就吃亏,观众手里遥控随时换,平台数据按天计。不奇怪,有观众评论,短剧让演员都有了机会,但也让流量压过了演技,到头来未必就只剩有趣。
有时看这些剧组演员的采访,说得都很乐观,但做的却是一身苦工。便宜的武打服一套一套换,为了镜头漂亮连汗水都不顾。也有人感慨,这行吃的是青春饭,现在浪一过,谁还能留住热度?大部分人都是“浮生若梦”。
可观众呢?捧了一阵热剧,朋友圈发一个表情包,一转身谁还记得男主叫什么?短剧爆火的背后,究竟培养了多少新人,留下了多少被汗水泡皱的背影?谁也说不清。平台的数据上升,演员的体力下降。热度来的时候什么都值得,一旦热完,结局有点让人感慨。
怎么办?难不成演员们拼命流汗,观众都不买账,只能记得短剧四个字?你说热闹都是别人的,累死的却是自己,演员能不心里憋火?平台和制片单位早办好了流水线,短剧像楼房一栋一栋起来,可最后能红到普通人心里的,真有那么多吗?
有网友玩笑说:“短剧才是韭菜的温床,观众图个乐呵,演员剩个身影,流量才是赢家。”也有人担忧,演技还值几个钱?只要流量够,演员怎么样都甘愿。今天火了明天又忘,有没有觉得这时代变得就像翻书一样快?
想想,演员流汗拼命,观众十分钟看完,最终台前幕后谁吃亏谁赚了?你们觉得值吗,这样的短剧世界,名字一串串变,谁能记住真实的人?到底是热度爽得快,还是努力值得被人记住,你怎么看?留言区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