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民国四公子之一,却散尽家财守护国宝,毛泽东陈毅都很看重他

发布日期:2025-07-29 点击次数:200

#致伟大胜利#

他是民国著名的“四公子”之一,本可锦衣玉食,却为一张古画卖掉豪宅;

他遭绑匪威逼,宁死不肯变卖藏品;

他将118件国宝捐给国家,晚年却吃着红菜汤打包面包……

张伯驹,这位民国四公子中最“怪”的收藏家,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文化守护者的风骨。

名门公子的文化觉醒

1898年生于河南项城官宦世家的张伯驹,是袁世凯的表侄,7岁诵诗文,9岁成“神童”,却对权斗深恶痛绝。在军阀混战中,他目睹曹锟、张作霖等部的腐败,毅然辞去军职。当其他公子沉溺声色时,他终日埋首古籍,能倒背《古文观止》,通读《二十四史》两遍,更将354卷《资治通鉴》烂熟于心。友人笑他“张大怪”,他却说:“勋名如糟粕,势利如尘埃。”

乱世成了他守护文物的契机。清末皇室崩溃后,溥仪将大批宫廷书画抵押给盐业银行。1936年,当得知唐代韩幹《照夜白图》被古董商转卖英国,张伯驹痛心疾首。他紧急联络收藏《平复帖》的溥儒:“此卷万不可流出海外!”为购此“法帖之祖”,他三度周折,终在溥儒母亲丧事急需用钱时,以4万大洋购得西晋陆机墨宝。得手那日,他焚香供帖,如对神明。

以命护宝的收藏之路

1941年上海沦陷期,张伯驹突遭汪伪特务绑架。绑匪索要300万赎金,暗中觊觎他的藏品。他暗中传话妻子潘素:“宁死魔窟,决不许变卖家藏!”僵持八个月后,绑匪妥协降至40万,潘素变卖首饰才凑足赎金。脱险后,他将《平复帖》缝入衣被,携全家颠沛入秦,国宝寸步不离。

更大的考验在1946年降临。古董商马霁川欲将隋代展子虔《游春图》——传世最早的山水画——以800两黄金卖给外国人。张伯驹怒斥:“谁转手洋人,谁就是千古罪人!”他变卖北京弓弦胡同的李莲英旧宅(占地15亩,时值黄金千两),仍差20两,潘素当即摘下翡翠耳环补足。当南京高官以500两黄金求购时,他断然回绝:“贵贱不卖!”

化私为公的旷世义举

1956年,北京号召认购公债。彼时张伯驹因收藏负债累累,却做出惊世之举:将30年珍藏的8件顶级书画捐给国家。清单震撼文博界:陆机《平复帖》、展子虔《游春图》、杜牧《张好好诗》、范仲淹《道服赞》……全是故宫如今的“镇院之宝”。文化部长茅盾颁发20万奖金,他婉拒道:“予所收藏,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

这份赤诚延续至生命终点。1965年他捐给吉林博物院的宋代杨婕妤《百花图卷》,本是晚年唯一精神慰藉。他说:“每天看看它,精神也会好些。”却依然献出。时任吉林省委宣传部长宋振庭感叹:“张先生让我们博物馆成了富翁!”

患难知己与历史回响

1957年,陈毅在北海书画展见捐赠名录,邀张伯驹深谈。元帅的坦诚打动了他:“您为国家存文化,是真正功臣!”这段友谊成为暗夜微光。当张伯驹因支持京剧被错划右派,陈毅疾呼:“这样的读书人怎会是右派?”1961年亲自安排他任吉林博物馆副馆长。

风暴未止。1966年张伯驹被扣“反革命”帽子,下放舒兰农村。当地拒收七旬老人,他返京后蜗居10平米小屋,户口冻结,靠友人接济度日。陈毅闻讯,病榻上仍托人送粮票,并恳请周恩来相助。

1972年陈毅逝世,张伯驹的追悼会入场申请被拒。他含泪写就挽联:“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挥戈挽日接尊俎,豪气犹存。”毛泽东在会场驻足此联,询问道:“张伯驹先生来了吗?”得知其困境后,当即嘱周恩来:“安排工作,不要让人家骂咱们。”

不朽的文化丰碑

生命最后十年,张伯驹蜗居后海,每日携布包坐公交去故宫看“自己的宝贝”。画家黄永玉在莫斯科餐厅偶遇他:点一盆红菜汤、四片面包,仔细将抹好果酱的面包裹入毛巾带走。“那是带给潘素的。”黄永玉后来写道,“富不骄,贫能安,真大忍人也!”

1982年2月,因“级别不够”,84岁的张伯驹挤在北大医院八人病房。邻床病人垂危的呻吟中,他喃喃重复李白《上阳台帖》的句子——那是他1956年捐给毛泽东,后归故宫的藏品。女儿拿到调院批令时,老人已溘然长逝。

他散尽千金救回的118件书画,如今在故宫库房恒温恒湿的静谧中,延续着千年文脉。而他那句“我的东西都在故宫里”,成为文化守护者最悲壮的注脚——在个人命运与国宝存续之间,他选择了让文明永生。

【参考资料】《张伯驹传》(中华书局)《丛碧书画录》(张伯驹著)《陈毅年谱》(人民出版社)《故宫国宝流传秘史》(故宫出版社)《近代收藏家考录》(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