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参军仅是个宣传员,4年却从正师升副战区,张明远靠什么破格

发布日期:2025-08-26 点击次数:126

1985年6月4日,北京。

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内,气氛凝重得几乎能听见每个人的心跳声。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正在这里举行,来自全军各大军区、各军兵种的高级将领们端坐在各自的位置上,目光全部聚焦在主席台上那个矮小却威严的身影——邓小平。

这位81岁的老人缓缓站起身来,他那标志性的川音在大厅里回荡:"同志们,今天我要宣布一个重要决定。"他停顿了一下,伸出右手的食指,"中国人民解放军,要裁减员额一百万!"

话音刚落,会场内顿时鸦雀无声。许多将领脸上露出震惊的表情——这可是要裁掉全军四分之一的兵力啊!更让人意外的是,这次裁军不仅仅是减人数,更要动体制、调班子,许多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老将军们,恐怕要让位给年轻人了。

就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坐在会场一角的张明远显得格外平静。这位53岁的军人,黝黑的脸庞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那双眼睛依然炯炯有神。他知道,自己的命运即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1981年担任韶关军分区政委到现在,短短4年时间,他已经从正师级跃升到了副战区级,创造了和平时期晋升速度的一个奇迹。而这次百万大裁军,将成为他军旅生涯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散会后,张明远独自走在长安街上,夕阳西下,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想起了38年前的那个冬天,一个15岁的少年怀着满腔热血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成为一名小小的宣传员。谁能想到,当年那个在宣传队里唱歌跳舞、写标语贴传单的毛头小子,如今会成为掌管一个大军区政治工作的副战区级将领?

"老张,恭喜啊!"身后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张明远回头一看,是老战友李希林,刚刚被任命为广州军区参谋长。

"有什么好恭喜的,责任更重了。"张明远淡淡地说,但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

"你这次的任命可不简单啊,"李希林压低声音,"听说中央军委专门为你开了会,邓主席亲自拍板。4年时间,从正师到副战区,这在咱们军队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张明远没有接话,只是望着远方渐渐暗下来的天空。他知道,这次破格提拔的背后,有着太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而这一切,还要从1947年的那个冬天说起……

02

1947年初冬,东北大地已经被厚厚的积雪覆盖。

在黑龙江海伦县的一个小村庄里,15岁的张明远正站在自家的土坯房前,望着远处缓缓开来的队伍。那是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的部队,正在这一带征兵。

"明远,你真的要去当兵?"母亲红着眼圈,拉着儿子的手不肯松开。在这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张明远是长子,父亲早逝,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他和母亲支撑。

"娘,我去了,小鬼子就再也不能欺负咱们了。"少年张明远的声音虽然稚嫩,但语气却异常坚定。他从小就听村里的老人讲日本鬼子的暴行,心里早就埋下了参军报国的种子。

就这样,张明远加入了东北民主联军7纵21师61团,成为团宣传队的一名宣传员。当时的宣传员,主要负责唱歌、演戏、写标语、画壁画,鼓舞士气。虽然不是战斗部队,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宣传工作同样重要。

7纵的司令员是邓华,一个文人出身却带兵有方的将领。第一次见到这个瘦小的少年时,邓华就觉得这孩子不一般。

"你叫什么名字?"邓华问。

"报告首长,我叫张明远!"少年挺直腰板,声音洪亮。

"会写字吗?"

"会一些,在村里上过两年私塾。"

邓华点点头,对身边的参谋说:"这孩子有灵气,好好培养。"

在宣传队里,张明远如鱼得水。他不仅歌唱得好,更重要的是脑子活、点子多。有一次,部队要攻打一个据点,敌人躲在碉堡里不出来。张明远想出一个主意:用大喇叭对着碉堡喊话,说投降不杀,还能分到土地。结果真的有几个国民党兵跑出来投降了。

这件事让团长对这个小宣传员刮目相看。不久后,张明远被提拔为宣传队小队长,开始负责更多的政治工作。

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虽然是宣传员,但张明远也经历了枪林弹雨。在彰武攻坚战中,他带着宣传队冒着炮火到前线慰问,鼓舞士气。一颗炮弹就在他身边不远处爆炸,弹片擦着他的脸颊飞过,留下一道浅浅的疤痕。

"明远,你怕不怕?"战友问他。

"怕什么?为了新中国,死了也值!"16岁的张明远擦了擦脸上的血,继续组织大家唱歌。

随着东北民主联军7纵改编为东北野战军44军,张明远也从宣传队小队长逐步成长,先后担任394团1营机炮连文化干事、营部政治干事、连副指导员等职。虽然年纪轻,但他在政治工作方面展现出的才能,让上级领导印象深刻。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17岁的张明远站在广州的大街上,看着满街的红旗,激动得热泪盈眶。他没想到,自己能亲眼见证这个伟大的时刻。更没想到的是,30多年后,他会成为这座城市所在军区的政治部主任。

03

时间来到1957年,25岁的张明远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

这一年,他被选送到南京军事学院防化学兵指挥系学习。对于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村青年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南京军事学院,被誉为中国的"西点军校"。这里云集了全军最优秀的军事人才,教员中不乏苏联顾问和国内知名的军事理论家。张明远知道,自己文化底子薄,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每天清晨5点,当其他学员还在睡梦中时,张明远已经起床开始背书了。晚上熄灯后,他就躲在厕所里,借着昏暗的灯光继续学习。有一次,教员讲授《孙子兵法》,引用了大量的古文。张明远听得云里雾里,下课后,他找到教员:

"老师,能不能给我开个书单?我想把基础补上。"

教员看着这个认真的年轻人,感动地说:"明远啊,你这种精神难能可贵。这样,我每周给你单独补课一次。"

就这样,张明远一边学习军事理论,一边恶补文化知识。4年下来,他不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还写出了几篇颇有见地的军事论文,得到学院领导的高度评价。

1961年毕业后,张明远选择留校任教,成为战术教研室的一名教员。这个决定让很多人不理解——放着部队的实权岗位不去,为什么要留在学校当教书匠?

但张明远有自己的想法。他深知,未来的战争不再是单纯的武力对抗,而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培养人才,就是为国家积蓄力量。

在南京军事学院的10年里,张明远不仅传道授业,更重要的是,他建立了广泛的人脉网络。他的学生遍布全军各个部队,许多人后来都成为军队的中坚力量。这些看不见的"软实力",为他日后的晋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0年,军队院校进行调整,南京军事学院与其他几所院校合并,组建解放军军政大学。张明远随之调到北京,担任军政大学第一大队六队政委兼教员。

在北京的6年,是张明远军旅生涯的又一个重要阶段。这里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他有机会接触到更高层次的军政要员,了解到更多的国家大政方针。更重要的是,他的才能开始被更多的人注意到。

有一次,总政治部的一位领导来军政大学视察,恰好听了张明远的一堂政治课。课后,这位领导特意找到张明远:

"小张,你这课讲得好啊!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你是哪里人?"

"报告首长,我是黑龙江海伦人。"

"东北人啊,怪不得这么实在。有没有兴趣到地方部队去?那里更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张明远心里一动。他知道,这可能是自己职业生涯的又一个转折点。

04

1976年初春,北京还笼罩在料峭的寒意中。

44岁的张明远接到了一纸调令:调任广东省军区湛江军分区副政委。从首都到南国,从军校到部队,这个跨度不可谓不大。

临行前,军政大学的老领导找他谈话:"明远,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那里需要有思想、有能力的干部。你去了,要好好干。"

张明远深深地鞠了一躬:"请领导放心,我一定不辱使命。"

到了湛江,张明远才真正感受到南北差异之大。这里气候炎热潮湿,语言不通,生活习惯迥异。更重要的是,当地的部队管理相对松散,官兵的思想也比较活跃。

作为副政委,张明远主抓思想政治工作。他没有简单地照搬北方的经验,而是深入基层,了解官兵的实际情况。他发现,广东的战士大多来自农村,文化程度不高,但头脑灵活,接受新事物快。

针对这个特点,张明远创新了政治教育的方式。他不搞空洞的说教,而是结合当地的实际,用官兵听得懂的语言讲道理。比如,讲到军民关系,他就举例说:"我们就像这里的椰子树,老百姓是土壤,没有土壤,椰子树能活吗?"

这种接地气的教育方式,很快赢得了官兵的认可。湛江军分区的面貌焕然一新,上级领导来检查时,给予了高度评价。

1981年,张明远迎来了人生中最关键的一次任命——韶关军分区政委。这是一个正师级的职位,对于49岁的他来说,这个级别并不算高。许多和他同期的战友,早已是副军级甚至正军级了。

但张明远没有抱怨,他知道自己的短板——没有在主力作战部队担任过主官,这在和平时期的晋升中是一个不小的劣势。然而,命运的转机往往出现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候。

1982年秋天,广东省军区的一次工作会议改变了一切。

会议在广州召开,全省各军分区的主官都要参加。张明远作为韶关军分区政委,自然也在其列。会议的主题是如何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加强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

轮到张明远发言时,他没有念稿子,而是脱稿讲了40分钟。他从国际形势讲到国内改革,从军队建设讲到地方经济,思路清晰,观点新颖,特别是关于"军队要服务改革开放大局"的论述,让在场的领导眼前一亮。

坐在主席台上的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悄悄问身边的广东省军区政委:"这个张明远是什么来头?"

"南京军事学院毕业的,在军政大学当过教员,理论水平很高。"

"实践能力怎么样?"

"湛江军分区和韶关军分区的工作都搞得不错,是个实干家。"

会后,广州军区政治部专门调阅了张明远的档案。当看到他仅用两年时间就把韶关军分区的政治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时,军区领导动了心思。

1983年初,一个惊人的消息传遍了广东省军区:张明远被任命为广东省军区政委,从正师级直接跳过副军级,晋升为正军级!

这个消息在军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要知道,从正师到正军,正常情况下至少需要5-8年,中间还要经过副军级的过渡。张明远这次可谓是"三级跳",打破了常规。

许多人私下议论纷纷,有人说他是走了后门,有人说他有背景。但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这次破格提拔,是上级深思熟虑的结果。

原来,1982年底,中央军委就开始酝酿军队的重大改革。邓小平明确指出,军队要进行"消肿",不仅要裁减员额,更要调整干部队伍,让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干部走上领导岗位。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军队的改革也要走在前面。张明远恰好符合所有的条件:51岁,相对年轻;军事院校毕业,有理论功底;长期从事政治工作,专业对口;更重要的是,他思想解放,勇于创新。

05

1983年春天,张明远走马上任广东省军区政委。

上任第一天,他就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改革开放后,广东经济发展迅速,但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一些战士看到地方上做生意能赚大钱,思想开始动摇,甚至有人偷偷跑出去"下海"。

面对这种情况,有人主张严厉处罚,以儆效尤。但张明远有不同的看法。他召集军区党委开会,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同志们,我们不能简单地堵,而要疏导。战士们想致富没有错,关键是怎么引导。我建议,我们可以组织部队参与地方建设,既支援了经济发展,又让战士们看到,穿着军装一样可以为国家做贡献。"

这个建议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有人担心会影响部队的战备训练,有人担心会滋生腐败。张明远耐心地解释:

"我们可以制定严格的制度,确保战备训练不受影响。至于腐败问题,关键在于监督。只要我们把工作做细做实,这些问题都可以避免。"

最终,军区党委通过了张明远的建议。在他的主导下,广东省军区开展了"军民共建"活动,部队帮助地方修路架桥,地方支持部队建设,实现了双赢。

这个创新之举,很快得到了上级的肯定。中央军委专门派人来广东调研,认为这是新时期军民融合发展的有益探索。

1984年,中越边境局势紧张。虽然广东不是前线,但作为后方基地,责任同样重大。张明远主动请缨,带领工作组深入边境地区,慰问参战部队,做好后勤保障。

有一次,他到一个前沿哨所检查工作。哨所建在山顶上,只能徒步攀登。随行的人员劝他在山下等着,派人上去检查就行。但张明远坚持要亲自上去。

"战士们能上去,我为什么不能?"52岁的张明远,硬是爬了3个小时的山路,到达了哨所。

哨所的战士们看到政委满头大汗地出现在面前,感动得热泪盈眶。一个小战士说:"政委,您这么大年纪了,还爬这么高的山看我们……"

张明远拍拍小战士的肩膀:"你们在这里站岗放哨,保卫祖国,才是最辛苦的。我来看看你们,是应该的。"

这件事很快在部队传开,官兵们都说:"张政委是真心关心我们的。"

1985年初,张明远的工作再次得到肯定。广东省军区的政治工作被评为全军先进,他本人也被通报表扬。更重要的是,他的名字开始频繁出现在军委领导的视野中。

当百万大裁军的计划开始实施时,广州军区需要一位既懂政治工作又了解地方情况的政治部主任。张明远自然成为了最佳人选。

1985年6月,中央军委正式任命:张明远任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战区级。从1981年的正师级到1985年的副战区级,仅仅4年时间,张明远完成了别人需要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的跨越。

消息传出,整个广东省军区都沸腾了。许多老战友纷纷打电话祝贺,但张明远却很平静。他对秘书说:"职务越高,责任越大。我们要对得起组织的信任。"

06

1985年7月,张明远正式到广州军区政治部报到。

作为百万大裁军后广州军区的首任政治部主任,他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裁军意味着许多部队要撤编,许多官兵要转业,如何做好思想工作,确保部队稳定,是摆在他面前的首要任务。

上任第一周,张明远就下到基层部队调研。在某部,他遇到了一个即将撤编的团。团长红着眼圈对他说:"政委,我们团从抗日战争一直打到现在,立过多少战功啊,现在说撤就撤了……"

张明远握着团长的手,动情地说:"我理解你们的心情。但是,国家要发展,军队要现代化,这是大势所趋。我们今天的撤编,是为了明天更强大的国防。"

他组织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让官兵们理解改革的必要性。同时,他也为转业官兵争取了最好的安置政策,确保他们的后顾无忧。

在他的努力下,广州军区的裁军工作进展顺利,没有出现大的波动。上级领导视察时,给予了高度评价:"广州军区的政治工作做得扎实,为全军树立了榜样。"

1986年,张明远迎来了另一个挑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西方思潮开始影响部队,个别官兵出现了思想困惑。如何在开放的环境下保持部队的纯洁性,成为一个新课题。

张明远没有简单地搞"堵",而是主张"引导"。他组织了"改革开放与军队建设"大讨论,让官兵们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他带领政治部的干部,针对官兵们的困惑,一一进行解答。

"改革开放不是西化,而是要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我们军队更要保持自己的本色,做改革开放的坚强后盾。"张明远的话掷地有声。

这种开放式的思想教育方式,得到了官兵们的认可。部队的思想状况不仅没有混乱,反而更加统一。

1987年,中央军委决定恢复军衔制。这又是一项重大改革,涉及到每个官兵的切身利益。如何确保军衔评定的公平公正,考验着张明远的智慧。

他制定了详细的评定标准和程序,成立了专门的评审委员会,确保每个人都能得到公正的对待。在他的主持下,广州军区的军衔评定工作平稳有序,没有出现大的争议。

07

1988年9月14日,北京京西宾馆。

这一天,对张明远来说,是军旅生涯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中央军委在这里举行授衔仪式,张明远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

当军委领导为他佩戴上金光闪闪的中将肩章时,56岁的张明远眼眶湿润了。他想起了41年前那个冬天,一个15岁的农村少年参军入伍的情景。从一个小小的宣传员,到共和国的中将,这条路走得何其不易。

授衔仪式后,许多老战友纷纷向他道贺。有人开玩笑说:"老张,你这是创造了奇迹啊!15岁参军时只是个宣传员,41年后成了中将,而且还是4年时间从正师跳到副战区,这速度,绝无仅有!"

张明远谦虚地说:"这都是组织培养的结果,是时代给了我机会。"

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个奇迹的背后,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和付出。

同年8月,张明远迎来了新的任命——军事教育学院政委。从作战部队到军事院校,这是他军旅生涯的又一次转型。

军事教育学院位于石家庄,是全军培养中高级指挥员的摇篮。作为政委,张明远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为军队现代化培养人才。

到任后,他提出了"政治建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他特别强调,军事院校不仅要培养学员的军事素质,更要培养他们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德。

"未来的战争,不仅是武器装备的较量,更是人的较量。我们培养的,应该是既懂军事又懂政治,既能打仗又能做群众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张明远在全院大会上说。

在他的主导下,学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课程设置更加科学,既有传统的军事理论,也有现代化战争的新知识;教学方法更加灵活,既有课堂讲授,也有实战演练;管理模式更加人性化,既严格要求,也关心关爱。

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高技术战争的特点充分显现。张明远敏锐地意识到,中国军队必须加快现代化步伐。他组织学院的教员和学员,深入研究海湾战争,总结经验教训。

"我们要有危机感,"他在一次会议上说,"如果我们不加快改革,不加快现代化,将来在战场上就要吃亏。"

在他的推动下,学院开设了信息化战争、高技术兵器等新课程,邀请国内外专家来讲学,派遣教员出国考察学习。学院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08

1992年春天,南巡讲话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

60岁的张明远坐在办公室里,认真学习着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些论述让他深受启发。

他意识到,军队的现代化,归根到底也是一个发展问题。没有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国防的强大;没有科技的进步,就没有军队的现代化。

5月的一天,张明远接到通知:军事教育学院即将改编为陆军参谋学院。这意味着,学院的定位和任务将发生重大变化,从培养中高级指挥员转向培养参谋人员。

作为最后一任军事教育学院政委,张明远既要做好学院的改编工作,又要为自己的退役做准备。按照规定,副大军区级干部的最高服役年限是63岁,他还有3年时间。

但令所有人意外的是,张明远选择在60岁时主动申请退役。这个决定让很多人不理解——还有3年时间,为什么要提前退?

面对大家的疑问,张明远平静地说:"革命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我已经60岁了,应该把位置让给更年轻的同志。"

其实,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这个决定背后有着更深层的考虑。张明远看到,军队的改革正在深入,需要更多年富力强、思想解放的干部。他的提前退役,可以为年轻人腾出位置,这本身就是对改革的支持。

8月,陆军参谋学院正式成立,张明远完成了他作为军事教育学院政委的最后使命。在告别仪式上,他动情地说:

"45年的军旅生涯,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从一个15岁的宣传员,到共和国的中将,我深深感谢党和人民的培养。虽然我要脱下军装了,但我的心永远和人民军队在一起。"

台下掌声雷动,许多人眼含热泪。

退役后的张明远,并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他受聘担任多所军事院校的客座教授,继续为军队建设贡献力量。他还经常到部队去,给年轻官兵讲传统、话改革。

有一次,一个年轻军官问他:"张老,您4年时间从正师升到副战区,有什么秘诀吗?"

张明远笑了笑说:"哪有什么秘诀?如果非要说有,那就是八个字:忠诚、实干、创新、奉献。忠诚于党,实干兴军,勇于创新,无私奉献。做到这八个字,你也能创造奇迹。"

2000年的一天,68岁的张明远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黑龙江海伦。站在当年参军的地方,看着一片片金黄的稻田,他感慨万千。

村里的老人还记得他,纷纷围上来:"明远啊,听说你当了大官,成了将军?"

张明远摇摇头:"我就是当年那个参军的小明远,只不过多为国家做了点事。"

他出资为村里修了路,建了学校,还设立了助学基金,资助贫困学生上学。他说:"我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不能忘本。"

晚年的张明远,经常被邀请到各种场合作报告。每次讲到自己的经历时,他都会强调:"我的成功,首先要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就没有我的今天。"

2010年,78岁的张明远在接受军报记者采访时,回顾自己的一生,说了这样一段话:

"如果说我的人生有什么值得骄傲的,那就是在每一个岗位上,我都尽心尽力,不辱使命。从15岁的宣传员到中将,从正师到副战区,4年的跨越看似是奇迹,但这个奇迹是时代造就的。改革开放需要敢闯敢试的人,军队现代化需要知识型的干部,我恰好赶上了这个时代,成为了时代的幸运儿。"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深邃:"但我更想说的是,无论职务高低,无论在什么岗位,只要心中有党、心中有人民、心中有责任,每个人都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夕阳西下,老将军的身影在余晖中显得格外挺拔。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人的传奇,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无数像张明远这样的人,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书写着强军兴国的壮丽篇章。

从1947年那个冬天的少年宣传员,到1988年的共和国中将;从1981年的正师级军分区政委,到1985年的副战区级军区政治部主任——张明远用4年时间完成的这次跨越,成为中国军队改革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告诉我们:在改革的年代,一切皆有可能;在奋斗的路上,奇迹总会发生。

这,就是张明远的故事,一个时代的传奇。

【参考资料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军事科学出版社《百万大裁军纪实》,解放军出版社《广州军区军史》,广州军区政治部编《1988年解放军恢复军衔制资料汇编》,总政治部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相关档案新华社、《解放军报》等媒体相关报道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