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要放弃航母?造两栖攻击舰,从中国买?可能性大不大?

发布日期:2025-08-10 点击次数:99

俄罗斯海军最近传出的一个重磅消息,引发了国际军事观察家们的广泛讨论:他们那艘著名的“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估计是真要撑不住了,不是准备退役,就是得考虑找个买家转手处理掉。

这个消息,像一块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头,激起了不小的涟漪。

为什么会这么突然?

要知道,一艘航母对于一个渴望保有“蓝水海军”能力的大国来说,象征意义巨大。

就在“库兹涅佐夫”号前途未卜的同时,俄罗斯一直在推进的另一项大型舰艇项目——23900型两栖攻击舰,似乎也在缓慢地推进着。

不过,这个“缓慢”的程度,实在让人有点着急。

一边是航母要没,一边是替代力量迟迟难产,俄罗斯海军的远洋投送能力,正处在一个非常尴尬又关键的十字路口。

其实,回头看看历史,俄罗斯为了得到两栖攻击舰,这条路走得挺坎坷。

大概在2010年那会儿,他们就动了心思。

但很现实,俄罗斯虽然地盘大,但适合造大船的好港口和顶级造船厂是真缺。

想当年苏联时代那些威风凛凛的大军舰,基本都是如今属于乌克兰的黑海造船厂造出来的。

就现在俄乌这关系,指望乌克兰帮忙造船?

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俄罗斯当时的做法挺“务实”:自己造不了?

那就买呗!

他们把目光投向了法国,签了个大合同,打算一口气进口三艘2万吨级的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

法国那边动作倒是不慢,真就开建了。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2014年俄罗斯拿下了克里米亚,一下子捅了马蜂窝,西方世界联合制裁。

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知道,那三艘已经建好的西北风级,俄罗斯一艘都没能拿到手,全被转卖给了埃及。

网上还曾热议过一阵子,有声音建议说中国干脆接手那三艘船算了。

不过现在看来,那个时候咱们国家自己建造075型两栖攻击舰的计划,恐怕已经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了。

法国的路被堵死,俄罗斯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自己上,要搞国产两栖攻击舰。

2019年,俄罗斯自己的两栖攻击舰项目终于露出了真容,就是23900型。

从公开的模型和数据来看,它块头不小:全长220米,宽38米,满载排水量估计能达到3万吨左右。

这吨位,比之前想买的法国货(西北风级)要大,但比起美国的黄蜂级、咱们中国的075型这些顶尖型号,还是小了一截。

更重要的是,当大家仔细打量它的设计模型时,不少军事爱好者和专家都皱起了眉头:这设计,怎么说呢,感觉有点“拼凑感”。

最显眼的是那个舰岛,设计得特别长。

这在寸土寸金的甲板上,无疑大大压缩了宝贵的飞机起降和调运空间。

舰艏部分又设计得偏窄,这对安全起降作业显然不太友好。

更让人费解的是,设计图上显示,它的两部飞机升降机竟然全都布置在船屁股后面!

甲板前部一个升降机都没有。

这就带来一个很实际的操作难题:停在舰艏的直升机要怎么送到甲板下方的机库去?

或者反过来,机库的飞机怎么快速弄到舰艏起飞位?

总不能靠人工推吧?

甲板调度效率会大打折扣,万一遇上紧急行动,很可能出现直升机“堵车”的情况。

这些设计上的疑点,让很多人担心23900型的设计水平是否成熟。

但不管外界怎么看,俄罗斯的决心是下定了。

2020年7月,在克里米亚的刻赤“海湾”造船厂,两艘23900型两栖攻击舰正式开工!

老大被命名为“塞瓦斯托波尔”号,老二叫“符拉迪沃斯托克”号。

光看名字就知道它们的归宿了——一个准备配给黑海舰队所在的克里米亚要地(虽然目前实际归属有争议),另一个则指向远东的太平洋舰队。

这部署意图挺明显,就是想在西边的黑海/波罗的海方向和东边的太平洋方向,都能靠这两艘大船撑起两栖投送的门面。

然而,开工的热闹劲头很快被漫长的等待所取代。

如今是2025年下半年了,五年时间嗖的一下过去了。

可这两艘船的进展让人看得揪心。

根据网上能看到的造船厂进度照片和一些报道,直到最近,第二层甲板的建筑结构似乎都还没完全造好。

连舰艇主体框架“合拢”都没影,更不用说下水、后续的精密设备安装(舾装)这些后续环节了。

这速度,不是一般的慢。

为什么会这样?

综合各种分析,大家觉得主要原因不外乎两个。

首先,技术底子薄。

两栖攻击舰这东西对俄罗斯造船工业来说,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它结构复杂,内部空间规划、电力系统、航空保障、坞舱设计等等,处处都是技术活。

虽然以前造过军舰,但造这种级别的两栖攻击舰,经验和技术储备明显不足。

摸着石头过河,在建造过程中遇到各种预料之外的难题,导致进展磕磕绊绊,几乎是必然的。

网上一些分析就指出,俄罗斯可能在材料、大型分段建造精度、复杂管路和线路铺设等方面卡壳了,这些都能严重拖慢整体进度。

第二个原因更现实,就是穷——海军缺钱啊!

俗话说得好,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在俄罗斯的各军种“大家庭”里——陆、海、空天军、火箭军——海军的“家庭地位”近年来有点靠后。

俄罗斯战略重心转向陆地和近域防御,有限的军费大头优先保障陆军(尤其是陆军装备和前线消耗)、空天军(保持制空和战略打击能力)以及作为核威慑核心的火箭军。

海军分到的预算本来就不多,特别是自从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俄罗斯海军除了战略核潜艇部队和发射巡航导弹的舰艇还比较活跃,大型水面舰艇表现并不抢眼。

战争消耗巨大,这导致本就不充裕的经费,能匀给海军新造舰艇的部分就更捉襟见肘了。

23900型这种需要持续投入巨资的项目,预算保障不了,工人工资、零部件采购都可能受影响,进度怎么可能快得起来?

可以预见,即便未来某一天俄乌冲突结束,俄罗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家资源重建和军事建设重点,肯定还是以应对直接安全威胁的陆军、空天军为主。

海军的大型水面舰艇发展计划,变数实在太大了。

就拿这23900型来说,按眼下这进度推算,别说今年或明年,就是再过几年能否看到它们下水都是问题。

有网友甚至调侃,按照这个“龟速”,它们服役的时候,估计能赶上美国新一代的“星座”级护卫舰首舰了,大家真是“同龄人”啊。

悲观估计,它们可能要到2030年以后才能真正形成战斗力。

这个时间窗口,对于急需填补远洋投送能力空白的俄罗斯海军来说,实在太遥远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库兹涅佐夫”号要退场,国产两栖攻击舰又遥遥无期,难怪一些评论会提出一个似乎有点“离经叛道”但又不失实际的想法:俄罗斯有没有可能放下面子,考虑从中国进口两栖攻击舰呢?

比如咱们国家已经技术成熟并投入批量化建造的075型?

客观来看,075型对于俄罗斯的需求,理论上是非常契合的。

首先,吨位够大,满载排水量估计在4万吨左右,超过俄罗斯的23900型,能携带更多的直升机、登陆艇和陆战队员,投送能力和威慑力都更强。

其次,设计合理成熟。

从已服役的几艘075的使用情况看,其甲板布局(舰岛较短)、升降机位置设置(前后各一部)、坞舱容量和飞行甲板作业效率都经过了验证。

最重要的是,中国的造船工业能力在世界上绝对是第一梯队,大型干船坞、模块化建造技术和供应链非常完善。

只要俄罗斯肯下单付钱,以国内几家大型船厂的产能,在相对短时间内(比如几年内)造出两艘交付给俄罗斯,理论上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这远比苦苦等待遥遥无期的23900型要高效得多。

不过,想法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

几乎所有分析都认为,俄罗斯从中国购买075型两栖攻击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几乎接近于零。

为什么呢?

关键卡在两关过不去。

第一关是“经济关”——真没钱。

前面说过,海军经费本身就紧张,要拿出购买两艘几万吨级两栖攻击舰的外汇,对当前的俄罗斯财政来说,压力山大。

除非出现非常极端的情况,比如搞个“以物易物”,拿他们的核心战略资产(比如造价极其高昂的955A“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来换?

但这听起来无异于天方夜谭,战略核潜艇是国之重器,涉及到最顶级的国家机密和核威慑平衡,怎么可能用来换两栖攻击舰?

所以,没钱,没钱,还是没钱。

第二关是致命的“面子关”或者说“心理关”。

这个障碍可能比钱的问题更难跨越。

要知道,仅仅在二十年左右前,中俄之间的军事技术流动方向还是单向的。

那时中国海军急需现代化的舰艇防空系统、高性能的航空发动机、先进的反舰导弹技术等等,都需要大量从俄罗斯引进。

中国很多现役主力装备身上,都或多或少能看到当年俄式技术的影子。

这种“老师”与“学生”的角色设定,在俄罗斯的政治和军事文化圈子里有着深刻的印记。

现在要让曾经的“学生”买巨舰给曾经的“老师”?

这种角色的大反转,对于素来重视大国尊严和军事强权传统的俄罗斯而言,情感上很难接受,政治上也极其敏感。

俄罗斯的决策层能否突破这种根深蒂固的心理障碍,主动向东方求购大型主力战舰?

答案似乎不言而喻。

“放不下架子,拉不下脸”,这几个字虽然直白,但却精准地戳中了问题的要害。

因此,俄罗斯海军当前面对的,似乎是一个无解的困局:老航母行将就木,新的大舰还在“难产”,外购之路又被自己的经济和心理双重枷锁牢牢锁死。

他们的两栖作战和远洋能力,恐怕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将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只能依靠现有那些吨位较小的坦克登陆舰。

至于23900型最终能否浴火重生,或者俄罗斯海军的发展战略会不会在未来某一天出现重大转折?

这些都充满了未知数。

这支曾书写过光荣历史的海军,其未来的航向充满了不确定性,也只能留待时间和现实去给出最终的答案了。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