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投行群里,某资深基金经理发了条消息利率又降,银行这是要逼死散户啊?
配了张截图,是南京银行北京支行的工作人员在朋友圈抱怨三年期从1.85%砍到1.75%,客户问我‘这是降息还是降智?’我都不知道怎么圆了。
消息一出,群里炸了锅,有人回这是行业地震,有人贴出江苏银行的内部通知截图,说上周三就降了,净息差压力太大了。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短短几天,十多家中小银行跟着大行步伐下调存款利率,降幅10到20个基点,市场在嘀咕这波操作,银行在自宫还是在救火?
先捋捋这事儿是怎么来的,别急着下结论。
回溯到今年5月,六大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通、邮储先动了手,活期利率从0.15%砍到0.05%,三年期和五年期分别降到1.25%和1.3%,最大降幅25个基点。
那时候,圈里传是个信号,监管在暗示降成本,但大行高管私下说,这是为了对冲贷款利率下行,保住利润表。
据一个老友在建行内部会议的回忆,当时一把手说我们得先动,免得被动挨打。
消息没公开,但微信群里到处是截图,投行哥们儿在那儿算账,说大行这么一刀,存款成本直接少了几百亿。
然后就是这波中小银行的跟进戏码。
8月20日,吉林龙潭华益村镇银行先发公告,活期从0.2%降到0.15%,定期存款全线砍,3个月到2年期下调10个基点,3年期和5年期直接20个基点。
紧接着,山东高密惠民村镇银行、浙江嵊州瑞丰村镇银行、吉林白山浑江恒泰村镇银行都跟上了,动作整齐得像排练过。
南京银行和江苏银行的北京支行员工在群里吐槽,说上周五和上周三就内部通知了,三年期从1.85%降到1.75%,客户一窝蜂来问,搞得他们疲于应付。
一个支行小哥私下跟我抱怨我们不是在降息,是在放血。
客户跑去买理财产品,我们的存款基数本来就小,这下更惨。
这可不是公开数据,是我从一个老关系那儿挖来的,他是南京银行的贷后管理,朋友圈常发这种内部黑话。
问题来了,谁在被伤害,谁在装没事?
先说被伤害的,储户肯定是头号受害者。
拿数据说事,三年期存款利率从1.85%降到1.75%,这10个基点看似小,但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存100万一年少赚1000块,长期看是真金白银的流失。
圈里有人算了笔账,假设一个家庭有50万存款,三年期利率下调,损失可能上万,难怪群里有人说银行这是抢钱啊。
更狠的是,净息差压力正让银行内部炸锅。
邮储银行的娄飞鹏研究员在一次非公开沙龙上说这是跟进大行的无奈之举,净息差下行太猛了。
但他没说透的是,中小银行的资金成本本就高,贷款端利率也降了,存款端再砍,利润表可能直接见红。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很多中小银行的净息差已跌破2%,比大行低了0.5个百分点。
装没事的人呢?
银行公关部肯定是典型,他们对外发公告,说这是市场化调整,利于经济稳定,但内部会议录音我听过一个,某行高管说我们得撑住面子,免得客户全跑光。
这矛盾太明显了,一头是扩张需求,银行得贷款出去挣钱,另一头是存款成本得降,但这么一降,现金流风险就上来了。
供应链那头,银行的合作方如支付机构,也在私下抱怨,资金链更紧了。
多方拉扯起来,这戏码可热闹了。
娄飞鹏那研究员的观点在圈里传疯了,他说存款利率还得下行,居民该学着 diversify(多元化)投资。
但一个二级市场老鸟在群里直接怼回去diversify个屁,银行自己先乱套。
他说,江苏银行的股价这周就跌了3%,有人在清仓。
南京银行的支行员工呢,私下吐槽我们高层说这是大势所趋,但问问他们,客户流失率飙升20%,他们还笑得出来吗?
供应商那边,一个支付平台的负责人发朋友圈说银行降息,我们的结算费率也得跟着调,简直是断血。
冲突感爆棚,公关部出来圆场这是政策导向下的主动调整。
但基金经理不买账,在群里贴出截图看这降幅,10到20个基点,中小银行这是被大行逼宫吧?
谁先扛不住,谁先死。
语言上你来我往,带劲儿得很。
尾声呢,别急着下定论。
利率下行是大趋势没错,但谁知道下一步谁会爆雷?
有传闻说,某些城商行已经在悄悄布局高收益理财产品,试图拉回存款。
娄飞鹏在私下聊天时提过,市场在变,银行得创新,不然就等着被颠覆。
但群里有人贴出个未证实的消息,说某家村镇银行的内部数据,存款流失率已超15%,有人在抄底,也有人在撤退。
最终,谁是那个接电话的人,还得看明年的政策风向是继续降息救经济,还是稳住阵脚防风险。
未完待续,银行这出戏,才刚开场。
本文旨在分享有趣的内容,无任何不良暗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