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和欧盟在医疗器械采购这件事上杠上了,就像俩邻居因为争抢生意闹起了矛盾。
6 月 20 日,欧盟先出招,搞出个《国际采购工具》的规定。意思就是,只要是超过 500 万欧元(差不多 4500 万元人民币)的医疗器械采购项目,就开始针对中国企业。比如直接不让中国企业参与投标;就算之前已经中标的项目,里面 “中国造” 的部分不能超过一半;要是违反规定,最高要罚合同金额的 30%,而且这规定一实行就是五年。欧盟说这么做是为了公平竞争,还扯上中国的《中国制造 2025》政策当理由。但明眼人都知道,这就是在找借口,中国外交部直接批评欧盟这是搞贸易保护主义,把原本开放的市场大门给关上了。
中国也没惯着,经过五天的考虑,7 月 6 日果断出手反击。中国规定,国内超过 4500 万元的医疗器械采购项目,欧盟企业别想参与;就算是可以进口欧盟产品的项目,它们的占比也不能超过一半。不过中国反击也很有分寸,专门发文件说明,在华的欧盟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在限制范围内,这样不会影响正常的产业链运转。
这一来一回的操作,对市场影响可不小。迈瑞医疗说自己在欧盟的项目金额没达到限制标准,暂时没受影响,但整体来看,中国企业在欧盟的公共采购市场算是遇到大麻烦了。反过来,中国本土企业迎来了机会,比如联影医疗在国内的市场份额明显上升。不过在一些高端医疗器械上,像心脏起搏器、血管支架这些,因为国内还不能完全自己生产,医院在特定情况下还是得买欧盟的设备,但总的来说,本土企业还是更有优势了。
从产业链角度看,国内生产高端医疗器械,有些关键零部件还得从国外进口,现在这么一闹,成本可能变高,价格优势就弱了。欧盟企业其实早有准备,像飞利浦、西门子,很多产品都在中国本地生产;GE 还在深圳建了大型研发基地,这次反制后,估计它们会更快地转向本土化生产。
现在全球都刮起了贸易保护主义的风,美国、日本也在医疗器械采购上搞限制。中国医疗企业没坐以待毙,开始积极开拓新市场,对沙特、俄罗斯的医疗器械出口量大幅增加,联影医疗在东南亚也慢慢打开了局面。虽然有贸易壁垒,但像西门子医疗在上海的工厂还在正常生产,欧盟一些紧急采购项目也还会买中国产品。
未来,在中国政策的支持下,高端医疗器械企业定下了目标,要在 2030 年拿下 2.8 万亿的市场规模。靠着技术突破和政策助力,中国企业和国际企业的竞争还会继续下去。但说到底,医疗器械最后还是得根据医院和患者的实际需求,在全球范围内合理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