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会施压FBI封杀中国生物识别技术,科技竞争再升级
华盛顿的政治角力再次将技术标准推向风口浪尖。美国众议院“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两党领袖——共和党主席约翰·穆伦纳尔与民主党首席议员拉贾·克里希纳莫提罕见联手,向FBI局长卡什·帕特尔发出联名信,要求立即停止对32家中国企业的生物识别技术认证。信中指控这些企业“协助中国监控体系”,但FBI的回应却让这场政治表演略显尴尬——该机构强调认证仅测试图像质量,无关政治立场。
技术认证沦为政治工具
生物识别技术的国际认证本是一套精密的技术流程。FBI的“图像质量评估”项目(IQS)长期被视为行业权威,华为、大疆等中国企业曾通过其认证打入全球市场。但国会山的议员们如今要求将技术问题“染色”成安全问题,甚至声称认证等同于“给中国监控技术盖章”。这种逻辑让专业界哗然:按此标准,苹果Face ID采用的中国供应链元件是否也该被禁?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在全球生物识别市场占比已达37%,其中人脸识别技术准确率连续三年超越美国公司。当政治干预试图改写技术规则,硅谷企业最先感受到寒意——安防巨头Axon公开抱怨,替换中国算法将使其警务系统成本飙升40%。
制裁演进的“剧本杀”
这出戏码的剧本早有伏笔。2018年国防授权法将海康威视踢出政府采购,2020年特朗普的“军工复合体清单”扩大打击面,如今连技术认证都难逃政治化。民主党议员克里希纳莫提的加入尤其值得玩味:这位曾批评特朗普“对华政策混乱”的议员,如今却在科技脱钩议题上与共和党击掌相庆。
欧盟的摇摆态度折射出全球市场的分裂。德国联邦信息安全局最新报告承认,中国算法在效率上“具有不可替代性”,但迫于政治压力建议“逐步替换”。这种“既要又要”的纠结,让东南亚国家直接选择观望——马来西亚警方2024年仍采购中国AI安防系统,理由是“性价比无可比拟”。
标准分裂的“多米诺骨牌”
当美国试图用行政手段重塑技术标准,后果可能远超预期。国际电信联盟(ITU)前主席赵厚麟警告:“如果每个国家都自定义技术红线,5G时代的互联互通将成为泡影。”生物识别产业联盟的模拟测算显示,全球标准分裂可能导致行业年损失超120亿美元,其中80%将由中小企业承担。
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正在调整。旷视科技转而争取ISO国际认证,商汤科技则开放源代码供第三方审计。这种“去美国化”的合规路径,反而加速了技术标准的多元竞争。正如自然杂志的评论:“当政治试图遮蔽科学,最终受伤的往往是创新本身。”
这场认证风波暴露出科技冷战的核心矛盾:美国既想遏制中国技术崛起,又无法摆脱全球产业链的相互依存。当议员们在听证会上挥舞“国家安全”大棒时,硅谷的工程师们却在发问:我们究竟在害怕竞争,还是害怕失去制定规则的权力?
#中美科技战 #生物识别技术 #FBI认证 #技术政治化 #全球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