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智囊团”?
别逗了,传统基金会和他根本不是一条心!
这事儿得从2016年说起,特朗普刚当选那会儿,传统基金会可是忙得脚不沾地,又是提供政策建议,又是推荐人才,搞得好像特朗普的“御用智库”似的。
到了2024年大选,传统基金会更是牵头搞了个“2025计划”,摆出一副要为特朗普重返白宫铺路的架势。
可实际上,这俩的关系远没有外界想的那么铁,甚至可以说,他们之间隔着一道看不见的鸿沟。
传统基金会可是美国保守派智库里的“老大哥”,从里根到小布什,哪个共和党总统上台都少不了它的影子。
可特朗普不一样,他这人特立独行,对智库和专家压根儿不感冒,更愿意相信自己的直觉和小圈子。
传统基金会想靠上去,结果发现根本贴不热乎。
就拿领导层来说,2013年到2017年掌舵的吉姆·德明特倒是挺卖力,拼命往特朗普那边靠,结果内部一堆人不买账,觉得他让智库偏离了正轨,最后被董事会一脚踢开。
接任的凯·科尔斯·詹姆斯更惨,她试图修复内部裂痕,结果因为种族议题被保守派媒体骂得狗血淋头,最后提前卸任。
现在的掌门人凯文·罗伯茨倒是挺迎合特朗普,可内部还是有人不买账,觉得智库变成了政治行动组织,失去了“智”的功能。
特朗普这人用人也特有意思,他更信任自己的亲信,而不是传统基金会推荐的专家。
美国政坛有个“旋转门”现象,就是政府和智库之间人才双向流动,可特朗普团队里出身传统基金会的人少得可怜。
相反,他更依赖“美国第一政策研究所”这种新兴智库,甚至自己人还搞了个“保守派伙伴关系研究所”。
传统基金会想靠上去,结果发现连门都摸不着。
更讽刺的是,共和党里那些反特朗普的人,反而在哈德逊研究所这种老牌智库里混得风生水起,比如前国务卿蓬佩奥、前联合国大使尼基·黑利,都成了哈德逊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
政策上,传统基金会和特朗普也是各唱各的调。
2023年,传统基金会牵头搞了个“2025计划”,内容涉及政府架构重组、政策方向调整等方方面面,结果特朗普公开撇清关系,甚至说其中某些主张“糟糕透顶”。
特朗普这人政策多变,今天一个主意,明天一个想法,传统基金会提供的政策蓝图,他压根儿没当回事。
比如,传统基金会建议削减社保和福利,特朗普一听就摇头,他的支持者里老人可不少,得罪不起。
还有,传统基金会主张削弱劳工组织,特朗普也没搭理。
更搞笑的是,传统基金会建议削减国防开支,特朗普却坚决要求增加军费。
这俩人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
外交理念上,传统基金会和特朗普更是南辕北辙。
传统基金会主张美国凭借强大军事实力维护全球领导地位,支持盟友,必要时对外干预。
特朗普却是个典型的孤立主义者,对全球干预兴趣不大,更关注能不能直接给美国带来经济或政治利益。
比如,传统基金会主张全面对抗中俄,特朗普却更愿意跟中俄领导人直接做交易。
传统基金会支持乌克兰,特朗普却对乌克兰冷淡得很。
这俩人根本说不到一块儿去。
经济政策上,传统基金会和特朗普也是针尖对麦芒。
传统基金会支持自由贸易,反对关税战,主张财政保守。
特朗普却是个经济民族主义者,对多个国家发动关税战,还退出了不少多边贸易协定。
传统基金会内部不少贸易经济学者对特朗普的做法持保留甚至反对态度,可又不敢公开唱反调,只能吞下分歧的苦果。
更尴尬的是,特朗普对硅谷科技巨头的敌视让传统基金会陷入两难境地。
传统基金会过去与企业界关系密切,一直反对政府过度干预市场,可特朗普却扬言要修改法律来惩罚社交媒体。
传统基金会为了迎合特朗普,不得不调整立场,结果里外不是人。
支持者基础上,传统基金会和特朗普也是两路人。
传统基金会主要依靠保守派捐助者和认同保守理念的公众支持,而特朗普的政治基础是广大的民粹主义选民群体,其中既有普通中下层选民,也夹杂着极右翼分子。
这俩群体在一些议题上的态度和关注点并不完全吻合,甚至南辕北辙。
比如,传统基金会鼓吹对华强硬,视中国为美国头号战略威胁,特朗普的支持者却更关心贸易和经济竞争,而不是意识形态对抗。
还有,传统基金会一贯与美国的亲以色列阵营关系密切,可特朗普的支持者光谱中却夹杂着一些极右翼民族主义者,甚至有人公开喊出反犹口号。
传统基金会夹在中间,进退维谷。
说到底,传统基金会根本不是特朗普的“御用智库”。
特朗普这人特立独行,对智库和专家压根儿不感冒,更愿意相信自己的直觉和小圈子。
传统基金会想靠上去,结果发现根本贴不热乎。
更讽刺的是,那些坚决反对特朗普的人,反而在哈德逊研究所这种老牌智库里混得风生水起,而传统基金会选择了讨好当权者这条路,短期内虽保住了政治相关性,长期却把自己置于被边缘化的风险之中。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智库想靠政治领袖上位,结果发现政治领袖根本不需要智库。
传统基金会的尴尬,正是特朗普时代美国智库困境的一个缩影。
本文就是要把社会正能量给宣扬起来,把积极健康的价值观给倡导出来。要是有侵权的情况,就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刻进行删除或者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