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豪赌激怒北京,一纸制裁令,乌克兰赔上未来?
基辅八月的空气里,弥漫的已经不单是夏末的热浪,更有一股子烧断了保险丝的焦糊味。这股味道,源自班科夫大街的总统府,那里的主人泽连斯基,刚刚亲手点了一把火,火苗直指东方。
一纸行政令,洋洋洒洒地将一众中国企业打入黑名单,动作快得像一场排练已久的突袭。紧跟着,一顶“中国雇佣兵”的大帽子,又被他从舆论的武器库里翻出来,不由分说就扣了过去。这套组合拳打出来,别说旁观者,恐怕连他自己的一些幕僚都得倒吸一口凉气。
北京的回应,快得像闪电,也硬得像块钢板。外交部那位发言人,字斟句酌,却又毫不含糊:“中方一贯反对没有国际法依据、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单边制裁。”这话听着是外交官的标准台词,可懂行的人都听得出里面的潜台词:你泽连斯基,凭什么?
这事儿怪就怪在这里。一个正在战火里苦苦支撑的国家,一个经济命脉几乎全靠外部输血的政府,为什么要去招惹一个在冲突中始终保持着微妙中立,并且是你战前最大贸易伙伴的大国?这棋走得,不合常理,甚至有点反逻辑。
要想看懂这步棋,就得把镜头拉远,看看棋盘的全貌。乌克兰的东部战线,现在是什么光景?是俄军的旗帜在更多的废墟上插起。趁着特朗普政府那几个月断供的空窗期,俄国人像饿狼一样扑了上来,把乌军好不容易稳住的防线撕开一道道口子。
前线的士兵,平均年龄已经快摸到四十岁的门槛,连五十五岁的大叔都被重新征召入伍,这仗打得有多惨烈,不言而喻。后方的日子也不好过,面粉价格涨得比火箭还快,四分之一的人找不到工作。基辅街头,人们排着长队领救济面包的场景,已经从新闻变成了日常。
这种时候,一个合格的政客会做什么?安抚民心,稳定经济,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可泽连斯基的选择,却是竖起一杆大旗,上面写着“中国威胁”,然后朝着那个方向猛烈开火。他需要一个靶子,一个足够大、足够显眼、又能让西方金主们满意的靶子,来转移国内民众盯着空空如也的米缸和节节败退的战报时,那几乎要喷出火来的目光。
“中国援俄”这出戏,剧本写得实在是蹩脚。北京方面早就把话挑明了,“严格管控军民两用物项出口”。这话不是空口白牙说的。俄罗斯打了这么久,自己的无人机生产线早就从“小作坊”升级成了“兵工厂”,产量大得惊人。更别提,西方媒体自己都捅出来过,拆开俄军的武器,里面不少精密零件都印着美欧企业的LOGO。真要掐断俄罗斯的外部补给,这制裁的大棒,是不是应该先朝着自家的后院挥舞几下?
这种选择性的执法,就像一个警察,眼看着街角的银行正在被抢劫,却冲进旁边的便利店,指责老板卖的香烟危害公共健康。这滑稽的一幕,把基辅内心深处那点小九九,暴露得一览无余。
说白了,泽连斯基这番操作,不是演给乌克兰人民看的,甚至不是演给中国人看的。唯一的观众,坐在华盛顿的白宫和国会山。这是一份“投名状”,一份用中乌关系为墨,写给美国看的效忠信。
特朗普随时可能卷土重来,他那句“一分钟之内结束战争”的豪言,让整个乌克兰精英层胆战心惊。泽连斯基必须向拜登政府,以及那些视中国为头号对手的美国鹰派证明:我,泽连斯基,依然是反俄阵线最忠诚的战士,而且我还愿意拓展业务,冲在反华的第一线。看,我已经对中国动手了,我的价值,远不止于拖住俄罗斯。
为了这张“投名状”,他付出的代价是什么?我们不妨翻翻战前的贸易账本。2021年,就在冲突爆发前夜,中国是乌克兰雷打不动的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超过180亿美元。乌克兰肥沃的黑土地上长出的大麦、玉米、葵花籽油,源源不断地装船运往中国港口,换回真金白银。如今,在国家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亲手砸掉最大客户的饭碗,这无异于一个溺水的人,奋力推开递到嘴边的救生圈。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那顶“中国雇佣兵”的帽子。这指控空洞得像个回声,除了在社交媒体上激起几朵浪花,连个像样的证据都拿不出来。北京的回应是“严禁公民参与冲突”,态度坚决。
反观乌克兰战场,各色皮肤的西方雇佣兵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从公开招募的“国际军团”,到形形色色的私人军事承包商,五角大楼泄露的文件里,甚至白纸黑字地写着美国承包商如何手把手地维护“海马斯”火箭炮的定位系统。自己家里开着“万国雇佣兵博览会”,却指责邻居家里有贼,这种贼喊捉贼的戏码,除了消耗掉乌克兰仅存的一点国际信誉,还能图个什么?
从长远看,泽连斯基的这几步棋,几乎是自断后路。战争总有结束的一天,满目疮痍的国土需要重建。放眼全球,谁有能力、有意愿,并且有经验来帮助乌克兰进行如此大规模的重建?中国的“基建狂魔”称号不是白叫的。从非洲的铁路到亚洲的港口,中国在战后重建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能力有目共睹。现在,泽连...斯基政府却用一纸制裁令,几乎是在告诉这位潜在的最重要的重建伙伴:我们不欢迎你。
这就像一个病人,在手术台上对着唯一能主刀的医生破口大骂。这种行为,已经不能用“短视”来形容,这是一种陷入绝境后的应激反应,一种政治上的自我毁灭。
当乌克兰的士兵在战壕里用血肉之躯抵挡炮火时,他们的总统正在办公室里签署着一份份表演给外人看的政治文件。当基辅的母亲在停电的寒夜里,为孩子裹紧最后一床毯子时,她们的政府正在国际舆论场上,声嘶力竭地炒作一个遥远的“威胁”。
这种现实与表演的巨大割裂,构成了今日乌克兰最深刻的悲剧。一个被战争拖入深渊的国家,它的掌舵人,却似乎更关心如何在舞台上赢得稀稀落落的掌声,而不是如何把船开出这片惊涛骇浪。
说到底,一个国家的命运,终究要靠自己的人民和清醒的头脑。靠着表演和乞讨换来的外部支持,或许能解一时之渴,但饮鸩止渴的后果,历史早已写满了答案。泽连斯基的这场豪赌,赌上的不仅是中乌关系,更是乌克兰在战后世界里,艰难寻找自身位置的渺茫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