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咋非得搞“三机场”呢?你看看全球那些大航空枢纽,为啥都在卷呀?都比虹桥早高峰还堵得厉害,上海这波操作,明显是想抢个国际大站的宝座,争个“航空之都”的名头。
你以为上海已经到顶了呀?浦东和虹桥两座机场一年接待的旅客达1.24亿人次,排在全球第三位,紧跟纽约和伦敦之后;货邮的处理量也稳居全球第二,仅次于香港。不过,上海的目标不止是前三名,而是要登顶——那种让纽约、伦敦都望尘莫及的“第一”位置,才是他们的终极追求。
全球的航空枢纽内卷已经凸显出“多设一个机场,话语权就多一分”的趋势。比如纽约有肯尼迪、纽瓦克、拉瓜迪亚这三个机场,伦敦有希思罗、盖特威克、斯坦斯特德等六个机场,东京则有成田和羽田这对“双子星”。想成为“国际大都市”,光靠浦东和虹桥还能应付得了吗?浦东的四期扩建正如火如荼,但在高峰时段,起降架次已经触及天花板,空域资源堪比早高峰期间的延安路高架,堵得不亦乐乎。那怎么办?只能向外延伸,走出一条新路。
但这不是上海“吃独食”。你看广州第二机场扔到了佛山肇庆交界,深圳第二机场落到惠州,大城市的机场开始“出圈”,本质是都市圈竞争的必然。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龙头,更是把这步棋下成了“一箭三雕”:
第一步,就是稳住全球航空枢纽的地位。南通新机场规划载客量达4000万人次,加上浦东四期扩建,上海三大机场的年旅客吞吐量预计直逼2亿人次。跟纽约(1.4亿)和伦敦(1.3亿)相比,这差距可是挺大的。
第二步,这就像给长三角一体化插上了“传动轴”。过去苏南、苏北各干各的,现在南通机场一开张,坐高铁半个小时就到上海,一小时直达盐城、泰州,苏北的货品也能直飞全球,这样一来,上海作为龙头才能真正“昂”起來。
第三步,就像帮“空域难题”寻得了出路。长三角那28座机场挤在一块,上海的空域早已满负荷,放在南通的机场,就等于是为整个长三角的“航空运输网”开辟了新通道。这不单是建个机场,更像是在为中国经济最繁忙的地区做“血管搭桥手术”。
二、苏州机场的梦想搁浅了30年,真不是输在南通手里,而是被“长三角的壁垒”卡住了。
苏州人估计又要气不打一处来了:作为经济排名第一的地级市,怎么连个机场都没有?南通都已经有机场了,凭什么上海的第三个机场还要建在它那边?
别急着骂,苏州机场的梦碎,真不是南通“抢”去了,而是因为长三角那个“空域结界”太严了,搞得人家难以实现。
你可以查查地图,看看苏州周围:东边有上海虹桥(差不多80公里),浦东也有(大约120公里),西边是苏南硕放(仅30公里),北边无锡和常州的机场(都在50公里左右)——这哪还是什么“环苏州机场群”,简直就是“空中铁桶阵”!江苏发改委早就说得明明白白:“空域资源特别紧张,军用和民用飞行的矛盾特别大,建个机场难度真不是一点点。”
更让人心疼的是,苏州根本用不着自己搞个机场。现在,从苏州乘坐地铁11号线,仅需一个小时就能直达上海虹桥,比上海市区到虹桥还快呢;而坐高铁只要20分钟就能到硕放机场,票价比自己造机场还划算。你仔细想想,要是真在苏州盖了机场,一开航班就得绕开虹桥的航线,反倒是坐高铁去上海还更便利——这个机场到底是给谁用的呀?
反观南通,那可是手握长三角最宝贵的“两张牌”:空域和地理位置。南通新机场距离浦东和虹桥都差不多100公里,既不算远,也不算近——要是太近,比如苏州到虹桥才80公里,就可能抢走上海的客源;要是太远,又无法辐射到周边地区,比如盐城到上海有300公里远。这个100公里的距离刚刚好,既能吸引来自上海的溢出客流,又可以带动苏北、苏中的航线,等于是上海把“航空触角”伸到了淮河以北。
而且,南通的“志气”比苏州高出不少。人家早早就提出“融合上海”,现在正在打造一座“轨道上的机场”:北沿江高铁、通苏嘉甬高铁,还有直达机场的地铁2号线,未来从这里出发,1小时能到上海,2小时到南京,3小时就到北京——这根本不是南通的机场,更像是上海的“江北航空站”。
归根结底,苏州缺的不是机场,而是对“长三角资源配置”有个清晰的认识:在一体化的大棋盘上,并不是每个城市都得扮演“全能选手”。苏州的重任在于搞制造业、推动创新,而航空这种“重资产”项目,交给上海这个龙头企业来统筹,效率反而更高。你以为苏州没有机场就吃亏了吗?人家2022年的GDP达到了2.4万亿,人均GDP甚至比上海还高,没机场难道赚不到钱了吗?
三、从南通起飞:一个机场是怎样改变中国南北经济格局的
别以为南通机场只是长三角的事儿,这盘棋走得比你想象中的“轰轰烈烈”还要“猛”——它要改写的,是中国经济“南强北弱”的那段老故事。
过去的30年,长三角的财富主要汇聚在苏南和浙北,苏北和皖北一直是“经济洼地”,原因很简单——交通不够便利。苏北的货要想出口,得先经过上海、宁波这样的大港,花费的成本高,耗时也长。如今,南通机场一竖起来,年吞吐量达到4000万,这实际上为苏北地区打开了“直通全球”的新通道:盐城的汽车零配件、泰州的化工原料、淮安的电子元件,都不用再转到上海去,直接就能从南通飞出去——简直就是给苏北上了一台“经济引擎”。
上海这回可没少动脑筋,把机场设在南通,实际上把苏北变成了自己的“后花园”。以往上海主要辐射苏南和浙北,可现在靠着南通机场,向北可以拉着盐城、连云港,向西还能带着淮安、徐州,长三角的“朋友圈”一下子扩展了一倍。以后要有人问上海:“你凭啥当龙头?”上海不用说话,只要指一指南通的航班时间表就行:“看,我的影响力已经传到淮河以北了。”
这还没完呢,南通机场或许还会改写“中国城市竞争的游戏规则”。之前,城市之间比拼的主要还是GDP和人口数量,但未来可能得看谁“辐射范围大”。你看广州把第二个机场建在佛山,深圳把第二个建在惠州,其实都是一个套路:大城市通过机场的“溢出效应”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最终形成那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都市圈格局。
苏州虽然没有机场,但跟着上海“喝汤”,也能吃得饱;南通有了机场,原本是“上海北大门”,如今变成了“长三角航空枢纽”;苏北借助机场起飞,逐步缩小与苏南的差距——这不正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最终目标么?不是谁把谁“吃掉”,而是大家齐心协力,把这个“蛋糕”做得更大。
四、长三角“机场争夺战”:28座机场纷纷上阵,究竟在争夺啥玩意儿?
如今的长三角,建机场的热情比开奶茶店还高。浙江丽水机场刚一通航,嘉兴南湖机场、安徽亳州机场就接连要动工,算下来,整个长三角地区已经有28座机场,未来还打算扩到32座——这不是“机场群”,简直就像个“航空菜市场”。
你以为这些机场建起来是随意的吗?背后可都是“金钱账”算得明明白白的。
每增加100万人的机场吞吐量,能让当地GDP多出18.1亿块,还能带来大概8000个工作岗亭。这还只是普通的机场,像4F级那种能起降A380的机场带动的效应就更加惊人啦。南通机场年吞吐量到达4000万人次,差不多能为那边带来724亿的GDP,还能新增32万个职位,光比南通2022年的GDP还多出十分之一!
长三角的“机场军备比拼”其实就是在争夺“全球资源分配的主动权”。机场多、航线密,谁就能吸引更多企业、人才和资金。你看浦东机场为啥那么牛?因为它拥有107条国际航线,全球前20大航空枢纽之一,也就只有它在中国有这个实力。如今南通机场准备把国内航线从浦东那边分流出来,让浦东专注于国际航线——这实际上是上海把“国际航线”的蛋糕做大,而南通则把“国内中转”的蛋糕分得更好,长三角地区一起在争夺全球的“饭碗”。
其实,并不是每个城市都适合搞机场。你看安徽的马鞍山、淮南,为什么没建?主要是因为离南京禄口机场太近,只有50公里,建了反倒是资源浪费。再比如浙江的绍兴,为什么也没搞机场?因为离杭州萧山机场只有40公里,宁波栎社机场也就在60公里左右,坐高铁比飞飞机还方便,没必要再多搞一个。
这就是长三角的聪明之处:不走“一刀切”的老路,各个城市根据地理位置和资源情况“各展所长”。上海作为“国际枢纽”,南京和杭州当“区域枢纽”,南通、温州当“门户机场”,小城市共享大型机场——这种分工合作,比起每个地方都拼命建机场,竞争激烈,效果还要好得多。
总结一下,南通机场的表现反映出中国经济的新思路,既体现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趋势,又展示了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现代化发展方式。
当上海第三机场的混凝土浇筑到地面,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座机场,是中国经济的“新逻辑”:
以前城市的成长都是靠自己拼,现如今则是靠伙伴儿们一起暖场;曾经争夺资源多依赖“官令”来推动,而今则靠“市场合作”来搭档;过去评判城市强弱主要看“存在哪儿”,而现在更看“能传递到哪里”。
苏州没机场,但它用GDP证明:没建机场照样可以当“最强地级市”;南通有了机场,从“上海后花园”变成了“长三角航空枢纽”;上海用三个机场,把长三角的联系紧密得像“一根绳子”,准备和纽约、伦敦比比高低——这才是真正的长三角实力:不是每个城市都要当主角,但合起来就能发出“中国经济最强音”。
未来十年中国城市的比拼,可能不再是“谁有机场”,而是“谁能把别人的机场利用得淋漓尽致”;也不再只看“谁的GDP多”,而是看“谁能在都市圈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热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