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中部重要交通枢纽,郑州的轨道交通建设一直牵动着都市圈发展的脉搏,而S2线更是其中的焦点——它不是普通地铁,而是肩负都市圈通勤与文旅连接双重使命的快线,规划串联郑州、开封、洛阳三座城市,还能衔接18个景区。可就是这样一个被寄予厚望的项目,自提出至今已过十余年,多次传开工却屡次推迟,“只闻其声,不见其动”的等待,让市民、网友和业界满是疑惑:这条承载着区域协同梦想的线路,为何迟迟难以落地?
S2线的规划之路,每一步都走得不算顺畅。2010年,项目首次进入官方视野,当时还以“机登洛”的名称初步构想;2016年完成可行性研究后,最初计划2017年动工,最终却因综合因素搁浅。
到了2023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编制四期规划并开工S2线;2024年又强调“力争年底前开工”,可这两年都没看到实质性施工动作。2025年,项目再次被列入年度任务,不仅完成新密至登封段可研报批,郑州市还和省铁建投集团多次对接合资公司、接轨方案等事宜,甚至成立土地综合开发专班,想通过TOD模式(以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梳理沿线地块,搞“商住旅”一体项目来筹钱减压,但实质性动工依旧没启动。
线路方案的演变也伴随着争议。单说贾鲁河至登封段,全长约104公里,可要是算上串联郑汴洛的整体概念性规划,长度能达到387公里。在走向方面,分歧更明显:原规划从奥体中心到新密,有观点认为没有效连接10号线、6号线等其他地铁线,形不成网络效应;优化方案则建议从郑州高铁西站出发,经贾峪到新密,这样能串联“郑西五小虎”(荥阳、上街、新密、巩义、登封),还能改造朝杞铁路形成环线,更利于区域融合和客流培育。可方案迟迟定不下来,又让项目多了一层阻碍。
难道仅仅是方案问题吗?背后的多重挑战才更棘手。是钱的压力,项目仅部分路段投资就达156.8亿元,建设加运营维护要花的钱更多,而郑州同期还在推进多项基建,财政资金调度空间本就有限。更关键的是,线路部分区域当前人口密度不高,之前和市区地铁网络连接方案也没完全落地,不少人担心短期客流不足,投资回报周期会拉得很长。
资金之外,战略定位的矛盾也很突出。省级层面看重S2线串联18个景区(像少林寺、清明上河园、电影小镇等)、推动都市圈协同发展的价值;可部分郑州市民更关心它能不能直接改善市区日常通勤,觉得该优先建市区加密线。加上项目涉及郑州、开封、洛阳等多地,规划、资金、利益分配、建设时序都要达成一致,跨区协调的难度大、周期长,这些内在矛盾都得慢慢理顺。
政策环境的变化也让方案反复调整。这些年国家对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审批越来越严,就是为了严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S2线作为跨市域线路,制式、客流预测、建设标准都得符合最新政策,原来的方案可能就得改,而每一次调整都要重新走审批程序,时间就这样一点点耗过去了。再加上郑州过去有过“短命工程”——比如花854万元建的黄河路文化路天桥,用了5年就因地铁建设拆除,22座BRT站台服役5年也被拆,还有郑登快速路开通不久就塌陷的情况,这些历史事件让公众和决策层对重大基建项目的规划前瞻性、成本效益更审慎,推进起来自然更谨慎。
不过,现在也有不少积极信号。省级和郑州市在配套措施上的协调逐渐达成一致,合资公司、接轨方案等事宜谈了一轮又一轮;创新融资方面,土地综合开发专班和TOD模式的探索,也在努力破解资金难题;分段建设策略也提上了日程,东段的郑开城际公交化改造已经启动,西段奥体中心至登封段的前期工作也在推进。
可即便如此,还有几道坎得跨过去:巨额建设资金怎么切实落实、稳定来源?最终方案怎么拿到国家及相关部门的批复并固定下来?多方协同的跨区域合作机制怎么建立并高效运行?这些问题不解决,S2线的动工还是难有准信。
其实,S2线的建设早已超越交通本身的意义,成了检验郑州都市圈协同发展能力和决心的试金石。它屡次推迟的历程,也把大型跨区域基础设施项目面临的共性难题摆到了台面上——资金、协调、政策与需求的平衡,每一项都不简单。
规划纸上画得圆,不如车轮实地转;蓝图再美需落地,民生期待不等人。虽然挑战重重,但只要坚持融资模式创新、稳步推进分段建设、不断优化线路方案提升效能,S2线从蓝图变成现实的希望就不会消失。而这条线路最终的命运,也将很大程度上揭示郑州都市圈一体化的真实进程与深度。你觉得S2线该优先满足通勤需求还是文旅功能?不妨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