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号的苹果发布会,果粉们的心情大概就像坐了趟过山车。熬夜守着直播,结果等来的iPhone17,除了边框又窄了零点几毫米,实在是没啥能让人“哇塞”一下的惊喜。硬件创新的脚步,似乎真的慢下来了,不少人的钱包都松了口气。
但就在咱们的注意力还纠结于新手机到底买哪个颜色的时候,一个比硬件本身更刺激、也更赚钱的话题,早已在全球的科技圈和资本市场掀起了滔天巨浪。这事儿,就是传说中的“苹果税”。
这玩意儿听着玄乎,说白了就是苹果在自家AppStore里设的“过路费”。所有App的付费下载和内购,都得给苹果交上一笔买路钱,比例高达15%到30%。你别小看这笔钱,它已经成了苹果服务业务里最肥的一块肉。
咱们翻开苹果的财报看看,卖手机卖电脑的硬件业务,毛利率37%,这已经相当厉害了。可你再看服务业务,毛利率竟然是恐怖的75.5%!几乎是躺着赚钱。这其中,AppStore的抽成业务功不可没,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野蛮生长。
全球围剿苹果税
这么一本万利的买卖,自然也让苹果成了各路神仙的眼中钉。苹果用它那个封闭的iOS系统,给自己建了个漂亮又牢固的“后花园”,自己既是园丁,又是收租的地主。这种玩法,让全球的监管机构都有点看不下去了。
从美国到欧盟,再到日本、韩国,前前后后足足15个国家和地区,都对苹果举起了反垄断的大棒,核心目标就是这个抽成机制。就连向来对科技巨头不假辞色的特朗普政府,也把调查的矛头指向了硅谷,这股风潮可不是闹着玩的。
在这么大的压力下,强如苹果也不得不低头。在这些地方,苹果开始搞各种变相的“减税”和政策松动,允许第三方支付绕开抽成,开发者的日子总算好过了一点。
这边风景不太一样
有意思的地方来了。当全世界都在轰轰烈烈地搞“减税”运动时,咱们中国市场这边,却显得异常的平静。这种平静,让这里无心插柳地成了苹果“税收”业务最稳固的根据地,也是最后一块净土。
苹果自己发布的报告里说,去年中国区的AppStore,数字商品和服务销售额高达230亿美元。这个数字什么概念?仅次于美国的530亿美元,稳坐全球第二把交椅,是苹果绝对不能失去的金矿。
市场大,贡献自然就大。但问题是,当欧美的开发者们已经能享受到更低的费率、更多的支付选择时,咱们这边的开发者,面对的还是那套雷打不动的30%标准费率和15%的“小微企业”优惠费率。
三年后谁是头号冤大头
这一退一进之间,一个有点尴尬的现象就出现了。数据显示,去年苹果在中国每赚10美元,就有1美元是来自“苹果税”,占比高达10%。而在老家美国,这个比例是8.8%,在被监管重锤的欧洲,更是只有4.6%。我们交的“税”明显更多。
更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的,是未来的趋势。有机构按过去五年的增长速度做了个预测,结果让人大吃一惊。预计到2026年,也就是短短三年后,中国市场贡献的“苹果税”将飙升到81亿美元。
而同期,美国市场预计是63亿美元,欧洲市场是71亿美元。这意味着,咱们将正式反超美国,成为“苹果税”全球第一大贡献国。这顶“第一”的帽子,戴在头上怎么感觉有点烫手呢?
笔者以为
在全球都在想方设法为开发者和消费者“减负”的大背景下,我们却可能要扛起最重的那面旗。这对国内数以百万计的App开发者和数以亿计的消费者来说,显然不是什么好消息。
苹果的“税收堡垒”虽然看起来坚不可摧,但并非没有裂痕。毕竟,全球反垄断的浪潮浩浩荡荡,国内消费者的声音也越来越不容忽视。考虑到苹果对中国制造和中国市场的双重依赖,这种区别对待的“高税率”政策还能维持多久,确实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毕竟,再香的饽饽,也不能逮着一只羊薅羊毛。这场围绕“苹果税”的全球博弈,好戏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