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文|妍妍
编辑|妍妍
2024年10月,黎巴嫩南部纳巴蒂亚一线,炮声从上午延续到傍晚。以色列国防军和真主党你来我往,火箭、无人机、炮击轮番上。美国、法国在巴黎、特拉维夫来回打电话,劝双方降火。因为这个北边忙起来,南边加沙的停火谈判也跟着受影响。
先摆一个基本盘。自2023年10月加沙开打后,黎以边境几乎每天都在互相招呼。到了今年秋天,火力频次明显增多,边境村镇撤离的人也更多。两边都说不想全面开打,但谁也不肯先退,这就是现在的难处。
以色列的要点很明确:北部居民要回家,真主党火力必须退到利塔尼河北边。2006年那次大战后,联合国安理会第1701号决议就要求这样做。真主党则讲得直白:加沙不停火,北边就不停手。同样,它也不想把战线拉到全国范围,但压力不能少。
这就是当前的掰手腕。以色列想先把北边压稳,让国内情绪缓下来;真主党要用北边的压力给加沙加筹码;两边都在看对方底线,然后再看美国到底会不会下场更深。结果就是火力一阵一阵,每次都差不多踩到临界线又往回收。
6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由美方提出的加沙停火框架(第2735号)。当时很多国家都说这是条路,但现场推进很慢。被扣人员交换、停火阶段怎么分、部队怎么撤,这些细节谈不拢。因为这个,北边的降火也就跟着卡住。
接着看法国的努力。巴黎今年多次派特使往返贝鲁特和耶路撒冷,提出一份边界安排方案,核心是重申停火、重武器后撤、加强联合国驻军巡逻,然后安排居民分批返家。黎巴嫩政府说愿意谈,但大家都知道,真主党说话更管用,政府一个人拍不了板。
以色列内部也不轻松。安全内阁对怎么处理北边意见不一,有人主张加码,有人主张看加沙谈判的节奏再定。北部经济和学校停摆时间久了,压力一天比一天大。这些真实的民生问题,逼着决策层尽快出一个能落地的方案。
双方都在下棋。真主党背后有伊朗撑腰,以色列背后有美国站位。谁往前走一步,另一个就会调整一步,动作都留余地。所以我们看到的是“时打时停”,而不是“一路推到底”。这就是大国在背后抢地盘时常见的节奏。
现场的打法也在变。真主党用更多无人机和制导火箭,挑以军雷达、通信点下手;以军加密空袭和炮火,专打发射点和储存点,还把撤离令扩展到更多北部城镇。同样,两边都在试,看看对方能扛到哪一步,然后再挪动自己的红线。
能源和航运连着被牵动。每次传出边境升级的消息,油价就会往上窜一点,保险费也跟着涨。东地中海的海上巡逻更密,商船改线走更远。结果就是企业成本上去了,消费者买油买气的价钱也更难降。
美国的姿态是一手安抚、一手备援。在地中海保持航母和侦察机存在,是为了震慑,也是为了突发时能拦一下。另外,华盛顿不断给谈判放话,把停火框架说清楚,给双方留台阶。但话说到这儿,落实还得看地面的人愿不愿意执行。
联合国驻黎部队(UNIFIL)到10月多次呼吁双方遵守“蓝线”,别让巡逻和沟通断掉。联合国人道机构提醒,南黎和以色列北部的学校、医疗点运行受影响,冬季前撤离家庭需要更多保暖物资和现金支持。这是实打实的民生负担。
再说地区的外溢。红海那边虽然不直接连到这条线,但只要消息面紧,货轮就会避险,港口安排就会变,企业的出货期就会拖。这不是谁能解决的事,是多边协调的慢活,需要时间,需要持续的沟通。
现在的关键是把加沙的停火框架往前推一点,然后把北边的火力同时往回收一点。谁先迈出这一步,谁就能在国际面前得分。掰手腕归掰手腕,生活总要继续,孩子要上学,老人要看病,这是最硬的约束。
晚上,纳巴蒂亚外一处土路边,志愿者把担架抬过临时路障,村民拎着水和面包快步往前,远处还能听到回声。下一个电话里会不会出现“降级”和“返家”这两个词,让这些人终于睡个整觉?
资料来源:
联合国安理会第1701号与第2735号决议文本(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联合国驻黎维和部队与人道机构通告(UNIFIL、UNOCHA)
美国国务院例行记者会与地区声明(U.S. Department of State)
路透社、英国广播公司、美国新闻社关于黎以边境交火与法方斡旋的报道(Reuters、BBC、AP)